第三节读书会的开头,李松蔚老师先回答书友的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立刻打动了我。
问题是这样的:有书友说在生活或者咨询中使用“假设”技术,听的时候全部都懂,但是用起来就完全不知道怎么问了?
老师的回答是:我们经常有一个习惯,在尝试新的不熟悉的事情的时候,真的开始做了以后发现不会,一团糟,跟我一开始的预期差距很大,这是我们的习惯,我们会先说不好的部分。而老师自己的训练习惯是:让说话的人先不要说什么地方没做好,先告诉他什么地方做到了,或者有效果的部分?因为要谈没效果的部分是很容易的,而且那个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你在做一件新的的事情,你做的时候不会做,手忙脚乱,跟你期待的不一样,这一点都不新鲜,所以我们要听新鲜的东西。
老师看问题看事情总能从积极的角度出发,而我们却习惯先看到不好或者不满意的一面。又比如:李老师在自己公众号的文章中表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是还是把《循环提问》的读书会先办起来,有人留言:“如果年底了还不好怎么办?”老师的回答是:“我发现当我不这样考虑问题了以后,我的进步就快多了~”
当时我看到这里不禁心里一乐。我们为什么总要往不好的方面想呢?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想要的成功想要办成一件事,就想想用什么办法将其实现。那实现的机率是不是更大一些?
人的专注力有限,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困难障碍上,那对自己是负面的暗示,很可能让我们畏缩不前。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怎么实现上,我们就有机会实现。
若要改变确实要看自己哪些做好做到了,然后下一次再加强,这样才能改变和提升,而不是总揪着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自我暗示,消耗我们的注意力。
勇于尝试,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然后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