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我天真地同邻居家小孩一样向妈妈讨要心爱的玩具时,得到的是妈妈严厉的呵斥:“我们家和他们的经济条件不一样,可没有那么多闲钱给你买那些没用的玩具。”此后,我不敢再提任何要求。
当我以真挚的情感去对待朋友后,换来的却是被诬陷和讨厌,我拼命地解释与讨好,还好换来了能够“合群”的机会。
当我因长相而被男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时,我戴着和班花一样的发夹,却被嘲笑东施效颦,我趴在书桌上不敢哼声,边偷偷地抹着泪水,边把发夹摘下来。
... ...
小时候的经历,让我的幼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挫,我逐渐意识到——我或许是这世上最差劲的人,什么都不如他人。
那时我还不晓得自己是陷入了“自卑”中,以为一味地讨好别人,不拒绝他人,便能博得好感而不让自己变得孤独,毕竟,小孩都害怕“落单”。
02
随着年纪的增长,当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坚持要对别人的请求说不时,不可控的条件反射却脱口而出:“好啊,没问题。”
而后主动地尽心尽责地完成,有时还会因无法帮助别人而心生愧疚,并把“对不起”挂在嘴边。
有时,我厌恶活在尘埃里的自己,因此刻意做出改变,试着拒绝别人的一些要求,却被质疑道:“你最近是不是吃错药,怎么感觉不像你了。”
后来的日子里,我总在不断思考着:到底什么样的我才是“我”。难道一味地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却被别人当作理所当然; 为了合群而忽略个性,小心翼翼地成为老好人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吗?
初三时,一次偶然,我看到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的一段话:“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如果他们努力地争取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训练提升自己,使自己获得克服缺陷的能力。反之,如果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不如别人身上,那么他们就不会真正地有所进”
是啊,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为了“弥补”这一点,把过多的目光在讨好别人身上,总以为“合群”了,便会同他们一样,看不出差别,以至于忘了这并不是不可改变,只是需要时间去证明。
03
时间飞逝而过,我上高中了,因为离家远,我选择了寄宿。刚入学没多久,未曾经历寄宿生活的我,对新的人际交往有些束手无策,只能看着别人打成一片,而自己成为落单的那一个。
很长一段时间,除了睡觉,我极少待在宿舍里;就算在教室,和同学也是零交流,那时的日子过得特别煎熬。
后来高一文理分科,我选了理科,遇见了一群合得来的人。睡在一号铺的我被选为寝室长,大概她们对我也很好,因而经常被要求帮忙也没觉得厌倦,反而尽心尽力的。
可快乐的日子总是在飞快流逝,在分别前的夜聊时,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室长,很开心能够遇见这么好的你,但是有时候你可以不用如此对我们有求必应,你该多为自己考虑,不然以后会很吃亏。”
是啊,自己何尝不是一直处于吃亏的那个,因为对别人好而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还少吗?只是从未有人告诉过我,而她们的话却点醒了我。
大概是为了遇见她们,我便花光了此后两年的运气,虽说之后的室友也很好,但却再也没有遇见同她们一样可爱的人、一样有趣的灵魂。
04
高三那年,迎来了将近一年的高考备战,几次测试下来,成绩极差,连本科线都上不了,我很是沮丧。但唯一能做的便是拼命学习、死记硬背,用最笨的方式把成绩一点点地提上去。
半年后,我的成绩上了本科线,虽并不理想,但算是有进步。
由于越来越临近高考,学校要求周六补课,原本每周回家一次的我改成一个月一次,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经常处于失眠状态,但为了更好的未来,心甘情愿放手一搏。可我的妈妈并不这样认为。
一次周末提前回家,我经过邻居家门口时,听见妈妈在聊天,谈话的内容是关于我。
“你女儿学习那么拼,肯定能考上重本,将来前途无量。”
“算了吧,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一般般,哪是块学习的料啊,要不是她爸支持她读,哪有现在那么好命。”
听了他们的对话,我觉得很是刺耳,心底很不服气。从小,妈妈总说我相貌丑陋,干什么都不行。读完初中时,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原因,她要求我辍学: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浪费钱!但爸爸坚决反对,我才能顺利上了高中。原本妈妈这些年有些改变,但却依旧... ...
隔天一大早我便赶回学校,之后一个劲儿地埋头苦学,即便有时很是疲倦,但一想到来自最亲的人的贬低,我便不服输。
05
伴随的六月的第一场大雨,高考结束了。雨后的彩虹挂在天际下,我与三年的同窗告别。月底高考放榜,我的成绩超过本科线几十分,选了省城的大学,开启四年的象牙塔生活。
在大学里,我遇到了良师,她的肯定与鼓励使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也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写作,同时学会了拒绝别人,与人交往变得行云流水,少了份讨好的“傻气”,自卑也不再如影随形。
如今,毕业后的我入职一家广告公司,从事广告策划,每当看见自己所写出的广告语出现各种广告牌上,心底隐隐充满自豪感。因为,我终于证明了我可以,并且会变得越来越好。
过往的经历我无法忽视与遗忘,但并不妨碍我成为今天的自己。
没有人生来自卑,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里闪闪发光的存在。
图片来源 | 网络
编辑&排版 | @练爱私塾
注:本文章版权归@练爱私塾 所有
拒绝抄袭和侵权 转载需经过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