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狩猎经济和采集经济的更一步发展,狩猎经济逐渐发展成畜牧业经济,采集经济也逐渐向农业经济过渡。当狩猎者外出打猎时,大部分动物会被当场打死,但有些动物可能会被活捉,特别是那些未成年的小动物。这些被活捉的小动物,有些野性十足,有些乖巧恭顺,那行些野性十足的很快就会被杀掉,乖巧恭顺的把它们圈养起来。圈养起来的动物让他们自行繁殖,后代中野性十足的就会被杀掉,乖巧恭顺的让它们再繁殖下一代。经过多代的人工选择,这些动物逐渐被驯化,畜牧业就诞生了。
农业起源于采集,当妇女们将植物果实带回山洞后,有一部分掉在回去的空地上,或者有些妇女会直接把他们种到空地上,空地上就会长出一片可供自己食用的植物。农业可能早于畜牧业,因为植物与动物相比较,可控性更强,更容易被支配,更容易将人类的意志强加给植物。但是,畜牧业要更高于农业成熟起来,原因如下:
第一、农业的周期性长。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非常大,一年才能成熟一次,要是没有足够的存粮,很难熬过漫长农作物生长期。
第二、生产工具简陋。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主要是石制工具,生产效率低下,若想依靠农业填饱肚子,工作强度必须大和工作时间必须长,否则无法满足生活所需。与其说下地干活,还不如直接从自然界采集一些食物,当时人口稀少,也比较容易找到食物,无需发展农业。
第三、单位面积上的产量低。农作物都是野生品种,再加上缺乏农业知识,所产的粮食根本无法满足生活所需。
第四、农作物并不香甜可口。像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在原始社会除了产量低之外,味道比起野生的各种各样的水果等食物,味道差得远。在陶器发明之前,这些粮食作物只能烤着吃或者生吃,无法烹饪,因此,人体无法有效吸收其营养,营养价值不高。
因此,农业的萌芽很早,但是其发展速度缓慢,当人类掌握了驯化动物的技能之后,畜牧业所占的经济比重远远大于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农业经济时代还需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到来。
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原始人,都很难抵御肉香的味道。因此,当人类掌握了驯化动物的技术之后,畜牧业就很快蓬勃发展起来。有些地区的人类就进入到畜牧业经济时代,狩猎经济和采集经济随之消亡,渴望每顿吃到肉是每位原始所向往的。但有些地区并不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多山地区以及森林覆盖的地区,让畜牧业经济完全取代狩猎经济和采集经济是不可能的。这些地区的驯养动物只能圈养,畜牧业的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放养,动物们很容易离开放牧人的视线,一不留神,动物们救会逃之夭夭,另外,放牧人也很难发现其他肉食动物,自己放养的动物被别的动物叼走之后,还浑然不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赶着200只羊到丛林里去放牧,或者离丛林较近的地方放牧,到了晚上要想这些羊一只不丢的赶会家,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
因此,当畜牧业出现之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分化,有些地区的人开始以畜牧业经济为主,而有些地区的人却仍然以采集和狩猎经济为主。中高纬度的平原和高原地区的人们,首先进入畜牧业经济时代。这些地区的人们,由于其有利的地形地势,放养成百上千的羊和牛是有可能的,再加上这些地区树木稀少,种类也较单一,可供采集的植物果实有限,他们在采集经济时代是非常落后贫穷的时代,一旦进入畜牧业经济时代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啦。
虽说其他地区的人类,可以通过圈养的方式发展畜牧业,但是圈养的方式难以形成规模,原始人的劳动工具多为石制工具,养得太多,就会过于辛苦,养得太少,又无法满足生活所需。所以,不适合畜牧业的地区,仍旧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原始人而言,这里地区的人类,发展畜牧业是不现实,而且比采集和狩猎更辛苦,即使懂得驯化技术,畜牧业经济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低的。
那些率先进入畜牧业时代的部落,社会形式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的经济贡献率在这时越过了女性,男性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已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统治者。到后来,整个部落的食物来源,仅靠男性放牧可以提供,所以,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人类也逐渐进入了等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