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觅】的餐厅可能不是最具人气、不是用料顶级、不是装潢奢华。但它们也许依然拥有着对食物的态度、对烹饪的专注、对纯粹的坚持。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店名:添好运(深水埗店)地址:香港深水埗福荣街9~11号
电话:+852 2788 1226
营业时间:10:00~21:30(工作日)
9:00~21:30(周末)
红皮米其林指南的贡献是让饕客们有了一盏明灯,无需再像无头苍蝇般寻觅探索美味?这是需求方的看法。
那对于能被收入其中的餐厅而言呢?也许是这本指南给了让无数次切伤手指、烫伤手臂的厨师们不愿放弃的理由吧。
添好运真的很平民,普通的招牌、普通的装修、态度“麻麻地”的服务员。上菜速度快到让你觉得这仿佛是一家快餐店。
当然,价格也是亲民得很。点餐时,就如同街边任何的一家小吃店里。唯一可能不同的,是它家的菜单里加上饮料,只有34款。虽说选择性一般,但是每款点心都是传统的“饮茶”必点。凤爪、烧卖、叉烧包、虾饺、拉肠、糯米鸡......
带着米其林的光环,这家小店却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喧嚣。来的路上,的士司机说这家店可能会很爆满。等到达时,门口摆着让客人等位歇息的塑料凳子,是最普通的款式,只有一个烟瘾发作者在那吞云吐雾。推门而入,不过是坐了半个厅堂。一切就如路边随处可见的小店一般,稀松平常。只有门口张贴的报纸,隐隐地轻轻地与来往的食客炫耀着。也许这里早就出名,慕名而至的散客该来的都来过了,留下的只有那些见怪不怪的老街坊吧。
菜品
脆皮焗叉烧包
酥皮包的外表,包裹着大块的叉烧,酱汁浓郁“啖啖肉”。酥皮和面包的层次分明,入口酥脆接着感受到绵实的面皮,两者的结合散发出淡淡的奶香,更衬出叉烧的浓香甜鲜。做为招牌推荐,一点也不过分。
陈皮牛肉球
广式的牛肉球口感软绵,添好运的出品更是凸显,就连卖相也不太讨喜。然而,所有的绝妙并不在牛肉本身。热气腾腾的蒸笼端上小桌,服务员问:“要唔要喼汁啊?”(裸食注:要不要喼汁啊?)这种源于印度的猎人酱汁,在英国人的误打误撞下变成了著名的伍斯特酱。在中国的南方,被称为“喼汁”,也就是上海人所说的“辣酱油”。
喼汁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将酸、甜、辣三味与香料结合,最适合的就是用猪牛等红肉蘸食。喼汁消除了牛肉球的油腻,并散发出酸甜微辣的滋味。
一口咬下时,这碟点心的第二次绝妙突然涌现于口腔之中。陈皮的品质不一定在顶级之列,但是酸甜陈香之中,透露出的柑橘果香确是不可多得的体验。本不爱这款点心的我却突然从心中涌上一种感动。此时,喼汁已经将碟中的肉球浸润充分,我才知道,“趁热吃”也是看情况的。多重味道的喼汁与软绵的牛肉,携着冲击而出的陈皮,在舌尖上犹如演绎一场美妙的交响乐章。
韭黄鸡丝春卷
菜牌上的“韭黄”被写成了“韭王”,这是一个很有着历史传统的“错误”。在粤语的发音中,“黄”与“王”的发音一样,也许是为了方便,也许是文化水平有限,这两个字往往会被相互替代使用。但不管为何,这应该是很多广州人小时候一个有趣的回忆吧。
喼汁有消油解腻的作用,配合这样的传统炸物,也许是再好不过了。酥脆的外皮丰富了春卷的口感,干爽松脆正好与汁水满溢的内馅相得益彰,鸡肉配着爽脆的素菜,让这道传统小点展现出它长久不衰的美妙。喼汁刚好消除了外皮略多的油腻,并让丰富的口感拥有着同样丰富的味道。
免治牛肉肠
免治其实就是英文“Mince”的英译,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肉末。尽管网上会有各种对免治肉莫名其妙的批判,但依然不影响这种处理肉的方法在普通民众中的欢迎程度。有一部关于厨师的电影中,有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对白。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汉堡包就是典型的法式家常菜,平民无法轻易获取优质的肉类,便将品质较差的肉块剁碎,再放入重口的调味配上面包与素菜。
拉肠是典型的粤派小吃(裸食注:其实钟爱米粉的广西人也有拉肠),在广东拉肠有很多不同的作法——客家拉肠馅料简单但要用卷的方式成型、潮汕拉肠会用浓酱代替酱油、广式拉肠的基础是用布垫底蒸制并在上盘后淋上特制的甜酱油。但不管如何变化,喜爱拉肠的人总有一个恒古不变的要求:滑!一份拉肠若入口不够爽滑,米皮厚实则被视为下品。至于拉肠中放入什么馅料或放不放馅料、酱油或酱汁的味道如何,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晶莹鲜虾饺
虾饺貌似只出现在粤点的菜单上,这种用鲜虾入馅的点心似乎绝无仅有。卖相与口感兼具,慢慢的虾肉凸显出鲜香滋味。虾饺常见的作法其实很纯粹,一旦入口,晶莹的面皮与鲜虾的爽嫩配合得天衣无缝,就像一对如胶似漆的爱侣,让弹牙爽口的体验在口中升华。
环境
添好运不过是一家平民化的茶楼,整体环境不过不失,做为一家面对普罗大众的餐厅自然不能有过多的要求。香港的老式商铺层高普遍较低,这里尚算合适,至少没有一些商场一楼那般压抑。
也正因此,餐具更是没有讲究,清一色的密胺杯碟碗筷,方便好用不易损耗。桌垫纸上拼接的是主推点心与其他分店信息。
服务员的反应迅速但并不热情有礼,只需招手呼唤即可。简单的一页菜单,自助使用的标记铅笔、普通的塑料抽纸盒,连一丝装饰都没有。实用简单,仅此而已。
如果问,这样的一家平常小店,为何可以上榜米其林红色指南,甚至获得一星的荣誉。这要先明确一个要点:米其林一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言,添好运其实不过是一家再平常不过的小店。这种平常不仅仅是因为它貌不惊人,而是这里的出品无不为曾经大街小巷皆有的味道。
味精、色素本为增添之美,却被泛滥。今天,没有味精添加的菜品,在很多城市的餐桌上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路上,搭载我们的的士师傅不断地在重复一个话题:现在香港的茶楼点心都是就近地区采购的工厂机器货,哪里还有手工点心?
当米其林的评审员决定把添好运评上星级时,也许并不是单纯因为其出品是否有多么亮眼惊艳;更多的,可能是这些本地的评审员作为原住民对逝去的时光与回忆的一种缅怀吧?
《知·食》正在进行意大利的专题,在这个热爱饮食的国度,我们看到的不是人们对所谓落后工艺的唾弃,而是他们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弘扬。时代的变化,让人们走得更快、更远。然而,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美好的事物是否真的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必须淘汰呢?意大利人为了保护传统饮食,在麦当劳门前售卖面饺;慢食协会为了保护特有的物种,将饮食的果腹之需升华;还有法国人对“香槟”的产区保护。这些最古老的技艺并没有因为人类的发展而成为记忆。也许有人会说:这里面脱离不了商业化的需求。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若不能创造需求,又何来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