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柜里,已经读过好多遍,但是最近一年都没有看过了。
之所以又想起这本书,却是因为《红楼梦》。准确的说,是《蒋勋细说红楼梦》。
我听书和看书的速度都可称之为龟速,同事早就把八十回的内容都听完了,我还在慢悠悠的听十五回,元春还在省亲,一切都还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热闹。
蒋勋曾经在一个段落里,谈到过他对于宝玉黛玉感情的看法。他说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相知甚深。在这世间,只有宝玉能够理解黛玉,也只有黛玉才能够理解宝玉。可是就是这样的相知,最终却不能相守,是天人两隔的结局。
听到这里,突然就想起了《挪威的森林》。
书中直子曾经这样和渡边描述她和木月的关系,她说她和木月就是两个在无人岛上一起长大的光屁股孩子,饿了就一起去摘香蕉吃,困了就抱在一起睡觉。他们两个总是在一起,任何事情都可以和对方分享,没有遇到过同龄人的情感困惑问题。她称之为“我们没有付出成长的代价”,但是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木月很早就自杀了,用了一种很痛苦的自杀方式,将汽车的排气管接到车厢里,用这种“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才死去”的方法,达成了他自己的目的。直子在心理的阴影中挣扎了几年,最终也是上吊而死。
初看《挪威的森林》,很是为了这样阴暗的调子难受了很久,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两个在我看来都很不错的人会为了支付所谓“成长的代价”而将自己的生命作为筹码。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可以理解,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放在那里,年少时经历繁华,忽一朝大厦倾颓,万事成空。两鬓斑白时回想过去,似乎万事都笼罩着悲伤的薄纱。
村上春树则让我很奇怪,看似没有什么波折的生活,但是他的笔下却是如此让人悲伤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果可以进入书中的世界有多好,很想问问直子,她口中“成长的代价”究竟是指什么,为什么这个代价的筹码可以大到生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