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13级台阶》,我读过的第一本推理小说。从小说所斩获的各类奖项以及豆瓣评分来看,称它为一部成功的、经典的畅销小说并不为过。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部推理小说,说明我此类小说的阅读经验还不算丰富。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我阅读完毕后来发表一番见解——一来阅读本身就是为了输出,二来小说的精彩,也并不完全集中在推理本身。
仅凭我已有的认知,一部推理小说的好坏在于悬念的巧妙设置,在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看似不起眼的道具和情节,却能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你读到最后,会有一种豁然贯通的醒悟:原来当初看似画蛇添足的虚恍一笔,意图全在结尾的2/3处。
为了在反转处,把情节推动得更加出乎意料、令人猝不及防,作者在全书的前2/3处不紧不慢、甚至于是慢条斯理地纺织着包含着两个案件(姑且称为案件1和案件2)的大网。在这张故事网中:
有三上的父亲,为了帮助三上赔偿受害人家属而变卖了自己的激光雕刻工具和工厂,致使生活异常窘迫;
有三上高中时代的前女友友里,为人十分忧郁,三上入狱后就和三上分了手,全文出场和讲话次数都很少,唯独自杀未遂交待过好几次;
有被三上防卫致死的案件1的被害人佐村的父亲佐村光男,三上被假释后登门道歉,他还很客气地给三上倒了一杯水;
有一出场就交待的死刑犯树原亮,因案件2事发当晚,去过被害人家里并于当夜发生了诡异车祸而失忆,无法自证清白,三次被判死刑,三次申诉;
有案件1和案件2的共3位被害人,均死于刑事凶杀,三条无辜的性命在无常的下一秒即迎来生命的转折,但只有读到最后,才能弄清楚他们死亡的真相;
当然,还有两位主角南乡和三上纯一,前者作为关押死刑犯监狱的管教官,执行过两次对死刑犯的行刑,也因此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几乎一直受困于关于死刑的复仇意义和救赎意义的矛盾之中;三上纯一,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可爱到有些木讷的大男孩,让人很难将他和一个杀人犯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却对自己那唯一一次的犯罪始终没有忏悔过……
我不能说这小说有多么字字珠玑,不能过度地夸耀,仿佛它已经达到了巨著《红楼梦》那样的高度(显然相差很多)。从推理的角度,小说出场人物关系并不庞杂,案件也都各自独立,并不环环相扣。但是仅仅上述那些人物,以及书中所提及的种种物件,都不是闲来之笔,在结尾揭露真相时,待所有的悬念逐一解开,你会收获一种“啊!原来如此”的快感。
再说悬念,毕竟这是推理小说的精华之处。小说的标题就是整个故事中最大的悬念!十三级台阶,为什么是13这么一个十分不吉利的数字?它除了是指物理世界中连接地面和建筑物真实的台阶之外,在文中还有其他寓意吗?最后,这十三级台阶为什么消失了?消失的意义是什么?
这一连串的拷问不是想让读者诸君重返学生时代去做一回长篇的阅读理解题目,而是阅读时带着问题思考,会让自己成为更加主动的读者,从而使阅读更具有意义。
除了思考题目的寓意,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成年人回味,那就是死刑的意义。世界上已经有多达几十个国家废止了死刑,而中国是尚未废除死刑这种最严酷刑罚的国家之一。废与不废,各有各的理由,互不相让。刑罚的目的究竟是要让一个犯过错的人迷途知返,获得灵魂的救赎,最后以正常人的身份再次回归社会,还是要对犯错的人进行报复,为受害者报仇的同时达到社会震慑的作用?
如果不是有南乡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角色,亲历过死刑犯被执行死刑的过程,目睹了死刑犯真正的忏悔,我们毕生恐怕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一个人,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犯下了重罪,在狱中真心悔过,甚至还得到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执行死刑的必要?法律界有一套自辩的系统来给予解释,这种情况继续执行死刑,确是有法可依。但是法律之上是道德,在道德上这种做法能说得通吗?
这便是这本书,虽然在结尾大反转处,某些转折来得太过激烈,以至于没有缓冲而显得特别突兀,但是它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两个跌宕起伏的案件故事以外,还带给我们更多关于报复和救赎的思考。
诸君读完,也请自己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