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多人已经发现了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很想培养和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但如果我们不了解心理发展的过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没有给到支持,没有让孩子学会事实思维的能力。那样往往会事与违愿。
内心想要保护孩子。却往往只是保护了个表面,保护了身体,却不知道该如何保护他们的心灵。甚至在自认为保护的情景下,做的是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的行为。到底思维是如何建立的?
思维形成的过程
当孩子们在遇到情境时,有着自然成长的需要。肚子饿了想吃饭。但看到勺子和碗,自己会手忙脚乱。甚至会用手去抓的现象。这就是他生长发育中自然需要的探索。
但有时候我们家长会过多干预。看你弄的多脏啊,满地都是还吃不好。我来喂你吧。简单的一个动作,不仅打断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同时也阻碍了孩子的探索之路。当下一次情境来临时,会生发出我是吃不好的记忆。这就是经验型思维。
经验性思维会给我们带来限制,我可能真的做不了,虽然以前的记忆不符合事实,但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影响,反正我也做不好,你来帮我吧。当孩子在心里建立起对自我的认知和进一步判断。如果没有对事实的进一步了解,就活在一种不确定的感觉里。
再如:一些孩子在某个时段会出现一些憋屎憋尿的现象。很多人成人都很奇怪,以为是生理的现象。后来才发现是成人在处理孩子拉屎的情境时,表现出一些不情愿,你给我添麻烦的表情,这种不愉快的体验让孩子保留在记忆里面。每次想要拉屎的时候就会想起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在心理上排拆拉屎,从而进行生理上的抗拒,就表现出了硬憋着不拉的现象。
如果我们没办法从根源上找到原因,只在现象中去想办法,得到的效果只能是微乎其微。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对孩子的心理有所了解。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
事实性思维的重要性
什么是事实性思维?就是有对一件进行探索的能力,当妈妈告诉我不能吃糖的时候,会引起思考,糖到底能不能吃?吃了之后会带给我哪些影响?我和糖之间保持怎样的关系?当孩子有了对糖的深入的了解之后,就会产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而缺乏事实性思维的孩子,在遇到同类的问题时,因为缺乏对事实的了解,还会生出妈妈不给吃糖是因为妈妈不爱我的情感纠缠里。在面对问题或批评时,不能进入自我探索和了解的事实当中,还会陷入自我的防备和保护当中,把记忆中被打断的情景,及一些不舒服感觉当成了事实。
片面的认知还会让孩子把不符合事实的记忆解读成“我不行或别人不给”局部思维,随着生活的日积月累,把不美好的经历放大,进入到自卑及自我保护状态,逐渐与外隔断联系,造成关系障碍。
事实性思维的根源
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建立,是在他遇到困难时教养环境里家长或老师做出的回应方式。家长的反应是积极阳光的,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稳定、美好的感觉。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传递一种不耐烦,抱怨指责的信息时,经过几次的重复,就形成了固定的认知体系。影响终生。
在儿童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予以重点关注,给予孩子积极的,准确的回应和支持。支持内容包括在心理上给到的稳定的感觉。其次是在技术上支持,例如扣扣子,当扣不上去的时候,问题在哪里?在不破坏的她的自主体验的情况下。又能在他经验上给到指点。
作为一名教育者,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对爱的理解就没有对爱的笃定。帮助孩子慢慢学会自主探索,才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处在的位置。
让我们一起携手,创造良好的教养环境。在这种稳定、温暖、开放的环境中,陪伴着孩子们不断的探索当中,生命也会变得更清晰,也更有力量。
记录生活记录爱。留住时光留住美。
我是子灵,感恩遇见!如果有育儿困惑和记录生活的兴趣,可以共同学习,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