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第一个与我无关的九月。高中毕业前,开学了担心的是作业还没写完怎么办;上大学后,开学了想的是买几号的票可以在家多待两天;现在,开学了想的是明天上班是乘公交还是地铁,担心堵车也担心挤不上地铁,毕业已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两个月,没有刻意去想自己已不是学生了,很自然地习惯了另一种模式,每天的生活都是机械般地重复前行。
毕业前,担心论文,论文答辩结束后,被各种离校手续所烦,至于工作一直有在找,但实在没有精力再分担给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毕业前的那段时间,一直在担心,一直被各种通知推着往前走,到了毕业典礼的时候却并没有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没有特别的不舍,更像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一个必走的流程,开始的忧心忡忡,结束的平淡无奇,三年就这样成为了过去。三年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可供回忆的,对我自己而言有的只是遗憾,趁着开学,再回头想想那刚过去的三年,就当给自己的三年一个总结了。
1.有时间赶紧出去实习吧
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身边找工作的朋友都很羡慕我还可以继续上学,有朋友提醒我读研与本科不一样,要多出去实习,上海有很多机会要学会把握,那时我信誓旦旦地回答说,我读研肯定不会跟本科一样的,去上海也是因为它有很多机会可以实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幻想的研究生生活是忙碌而又充实的,可以体验上班的感觉还可以自己赚生活费,早早做好职业规划,毕业了能留在实习单位,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拿着还不错的薪水,过好眼下的生活,期待无限可能的以后。想像跟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这差距是我自己一手创造的。三年的时间我都没有出去实习,甚至连专业所要考的司考都没有考过,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简历依旧一片空白,实习经历没有,专业素养无法体现,特长技能未知,相比本科只多了个教育经历,但在并不缺少人才的大城市,研究生显然没有增加我的竞争力。
一直不出去实习也是不敢,实习需要投简历,但简历却没什么可写的,司考也一直没过,自认为比别人差,还没踏出校门就自我否定了无数遍。但其实相比找工作实习门槛会低很多,找实习的时候学历学校还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但找工作学历学校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毕竟好学校那么多,实习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评判。刚开学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因为学生翘课去实习,而告诫我们说,来学校主要还是学习,实习不需要这么着急,我只听进了后半句,完全忽略了前半句。不去实习也并没有真的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到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有多大,别人可以轻轻松松找到月薪八千加甚至上万的工作,而我还在纠结是开六千还是五千五的工资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上学主要的当然是学习,磨刀不会误砍柴工,但前提是你要保证你确实在磨刀,如果你只是以磨刀为借口不去砍柴的话,那还是早早出去砍柴吧,至少在别人磨好刀去砍柴的时候,你已经砍好了一框柴,哪怕刀钝你会在砍柴的过程学会怎样更好地利用这把刀,没有好刀但你可以通过实践掌握砍柴的技巧。实习的时候可能不可避免会做一些琐碎的事,但做过琐碎的事接触过不同的工作,才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才会知道怎样去考虑职业规划,先学会打杂毕业出来工作的时候才能更快接触到你认为值得的工作。
2.老师没什么可怕的,至少比老板容易沟通多了
可能是从小养成的那种怕老师的习惯吧,到了读研还是不太敢跟老师打交道,上大学的好处是,你可以选择要不跟老师交流,而我一直奉承着能少见就少见老师的原则,走在路上看到老师都会刻意避开,特别是外教老师,要是实习避无可避也只能生硬地来一句“hello”了。
当初报考国际法想的是英语还能派上用场,还能再好好学学英语,事实是英语确实很有用,而我依旧不会用。课程中有一些老师会用英语授课,还有外教课更是全程英语。没上课的时候还有点兴奋期待,上了一次课从此就只想坐到后排,只求老师永远不要看到我,课下还要预习,刚开始会有点难熬,慢慢适应后,上课基本能听懂了,但还是不敢开口,口语太烂,开口都不知道说什么,害怕丢脸。那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英语张口就来的同学,而且这样的同学还不少,上课敢发言下课能与老师自如地沟通,不论是否标准,只说这份勇气就是我所没有的。有人哪怕口语本来不好,也会利用机会多与外教老师交流,只要开口说了慢慢地总会变好,而我只会坐在后面看别人聊天。上班后,要面对同事面对领导,很多不得不说的话很多不得不做的事,同样是要开口要面对上级,但工作了就没得选择没法逃避,即使是再不敢面对的人你也得学着去与他沟通。毕业后,才念起老师的好,遗憾当初没有再勇敢点再积极点,与老师多交流交流,不用担心出错,不用害怕被批评,再怎么丢脸也只有那么大的脸,在学校里丢脸总好过在社会上技不如人。在学校的时候有免费外教不懂得利用,现在想学好口语还得花钱报班,更难过的是想学却没钱没时间。
3.同学之间的相处没那么复杂,聊得来就多聊,聊不来就打个招呼好了
我这人有点宅,从来不会主动与人打交道,除了同寝的室友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跟其他人相处了。我在班里就是个透明的存在,走在路上,迎面看到同班同学还要犹豫要不要打招呼,不打招呼显得太冷漠,打招呼又担心人家根本不认识我,为了避免尴尬尽量假装没看到,这时候有伞的话最好了,把伞稍微压低点就可以假装什么都没有看到。想想那里的画面,演技是真差,表现的太刻意了。
除了有些不得不与班干联系的时候,以及路上是的打招呼,与班里其他同学三年来说的话可能都能用手指数出来吧。与其他同学真的算得上是在聊天的还是论文答辩的时候,与一些分到同一组又不是第一个,一起在外面等着,一下子就有了共患难的感觉,每出来一个同学一群人都会凑上去,听那个同学复述里面的情况,羡慕他可以早早结束,然后再担心下自己,想想进去该怎么说。那个同学传授完经验就回去等结果,同在外面等待的一群人讨论片刻,互相表达下担心再互相安慰。我被安排到下午,上午听完第一个同学的经验就离开了,下午来的时候已有同学先到,问了下上午的情况和下午的安排,可能等得久了紧张感也有点淡了,时不时会闲聊两句,很自然随意地聊了起来。下午安排了五个人,我是倒数第二个,第二个同学出来第三个同学进去,我后面的同学还没有来,就只有我和刚出来同学等在外面,还是个男生,要在以前我第一反应是走吧,经验也听够了,没什么好聊的多尴尬。我还没开口问什么,那个男生就跟我说老师都很和善的,让我放轻松。我与他并不熟,在这之前,我甚至都不确定他认不认识我,毕竟我存在感这么弱,跟男生又毫无交流,我一直觉得全班男生没几个认识我的,没想到第一次跟男生随意聊天是论文答辩的时候,更没想到的是毕业前还能有机会跟男生聊会天。聊天没有那么难,相处也没有那么复杂,不认识的话,多打两次招呼也就能混个脸熟了,学生时代的交流总比社会上要简单。如果能早点觉悟的话,可能也不会一直是个单身汪了。
暂时没有读博的可能性,研究生可能会是我最后一段学生时光,很遗憾我没有做个好学生,也错过了最后一个谈一场校园恋情的机会,毕业后很艰难地找到了工作,虽然并没有太喜欢但为了生存不得不暂时做下去,时常会想如果在学校的时候多努力一点,早点出去实习,结果会不会好一点,毕业的时候就不会毫无想法毫无选择,也就不会莫名其妙地离开上海……如果可以很想再回学校,好好体验下当学生的感觉。可现实没有那么多如果,过好当下,过去的就用来怀念和提醒吧。
m:443"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