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第五节:如何引导班风——纪律(我吸取的是如何运用到家长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真谛是使孩子的心灵发生着变化,而不只是外表屈从。总是摆出一副教育人的架势,其实是最不懂教育的。”
这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虽然我嘴上说着平等,不居高临下指责他的不足。口头上说尊重他的安排,但更多的是否定他的机会,从侧面施加压力,让孩子不得不“屈服”于我的安排。
要允许孩子有试错的机会。如同我犯下的错误要承担责任,经过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点。认识到不足,在学习中成长。
“要培养孩子的自觉纪律,不要管得太紧、太多、太全。”这个问题我已经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事实证明,我主张引导从他律到自律,这一方向没有错,错的是我引导方法的问题。即我的责任和失误占大部分。
要知道“我们明白不等于孩子明白,口头上明白不等于心里真明白”。如同写作业,某一类型的题,我能看懂,但是不如老师解释的清楚,这样反而以盲导盲,误导了孩子;再者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情况,如果只靠眼睛去看,这题目似曾相识,但真正动手做起来错误百出;还有甚者,题目背诵滚瓜烂熟,做题成功律却很低。类似情况只能靠多做题反复操练起来,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从心灵上正确认识、转变自己。这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不足,找到问题的源头,解决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我们作为引领者,需要具有唐僧式的智慧,不要因为焦虑心作祟,就天天对着孙悟空(孩子)念紧箍咒,平添孩子的烦恼。要真正把握张弛有度,适度放手,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2.教育不是管控
“教育科学主要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孩子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和孩子交流的科学”。
我们通常把对教育的认知扭曲化,认为教育就是严格的把控孩子,越严越好。严重缺乏“指导”和“启发”,甚至不懂指导,如何得来启发?
觉得孩子离开我的视线就会偷懒,这是对孩子极度不信任,越是表现的对孩子不信任恶性循环就会越糟糕。而我往往就是表现的口是心非。嘴上说信任孩子,一旦孩子离开我的掌控范围就会疑神疑鬼:他会不会认真听课、写作业,会不会玩手机?有时会装作关心孩子去送东西,实则去“查岗”,这无疑会增加孩子的反感。只是不表现出来而已,一旦矛盾激化,爆发力会很强烈。
后来我是如何做到息事宁人的?转变思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把知识转变成智慧。
如今天下午,孩子无端的在我手机上发送他手机上一个二维码,事情过去半小时左右我无意中发现的,打开一看,我以为是游戏软件。心里那个气,心想竟然在我眼皮子底下做手脚。
我起身来到他房间门口,几次想冲进去看个究竟。这是我想到书中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硬纪律控制应该越来越少”。
于是我选择控制住怒火,看他如何解释。等他出来后,我“轻描淡写”地提及此事,他说是电子表需要连接蓝牙调时间。我用询问而非质问的口气与他交流,是否在玩游戏?结答案否定的。这样平息了一场战争。
在孩子面前我学会了点到为止,引导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锻炼自控的能力。这些教育引导意识是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所欠缺的。
我们的改变在学习、相处中看得见。
后记
晚上我们聊天,我说,由于我们彼此的改变,所以相处的很愉快。我明确讲出今天下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让他知道我心中的想法意在引导他多和我交流,我可以及时了解到他的心理变化。
“我今天的表现怎么样?”我问孩子。
“还行吧。”他故意漫不经心地说到。
“你就不能夸夸我吗?”我主动向孩子“示弱”。
“你表现挺好滴,继续努力,行了吧?”说完我们击掌加油,以后的到路信心十足(没有自负心理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