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教化的威力吧。(长文,第二段可能不友好,慎入)
为了让小孩儿相信厕所有鬼,实验可以这样展开。场景如下,学校公共厕所,熊孩子起夜,小隔间门虚掩着没锁,蹲位上坐着一个低着头玩手机的人。孩子打开门,里面的人不经意的抬头,一张事先画好的鬼脸就映进孩子的眼中。。。。。人的学习模式很快,相信只要换不同场景来上两到三次,熊孩子就会彻底相信厕所有鬼,尤其这还常常是个幽闭空间。而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治疗,就可能会影响这孩子一辈子,只要看到厕所,孩子就会条件反射--里面有鬼。(故事大体摘自心理罪系列《教化场》)
条件反射是个可怕的东西,它直接避开了我们的理性思考,从心理上或生理上产生不自主的反应。而这种条件反射的培养过程,有些是先天,基因决定,有些则是后天养成,这也就是“教化”的一个用武之地了。
首先叙述一下两种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在给狗吃食物前给予灯光,这样反复几次之后,狗一看见灯光就会开始分泌唾液。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的箱子”,这个实验有很多重,拿一个原始版本的做简介吧。小白鼠关在箱子里,箱子里有一个按钮,小白鼠按那个按钮,实验者就投递食物。这样反复操作以后,小白鼠就学会了“要饭”。
神奇的是,如果不管那个按钮,在小白鼠不经意“作揖”的时候投递食物,那它很快就学会了“作揖”。试验里面,不仅小白鼠学会了“作揖”求食,还有鸽子“转圈”求食,“跳舞”求食。(其实咱们人类的某些迷信,原理也大抵类似。)
我恶意的揣度,可以说实验者可以通过选定时间投食,最大限度肆意地控制了小白鼠的各种行为习惯,并加以强化,这有点将被实验者的生命体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意思,对了,主宰,这个词好像更合适。如果这种实验配合恶意加之于人,对个体的破坏力简直要命。更可怕的是,它只是给目标受众种一个种子,因此这种恶意,甚至可以绕开法律破坏目标。
不过,“教化”这个词可以很凶悍,也可以带着些许善意。
不难联想,社会也就是一个大教化场。不过没有太强的“恶意”,很多时候也远没有达到让人产生“条件反射”的程度,毕竟变量太多,基数太大,实施起来太难,结果也不可避免的因人而异,百花八门。
“教化”这个词,古来有之,“济天下,开民智,教化万民”,是很多士人的梦想,从伦理道德到文化艺术,都在实施教化,不遗余力,他们大抵是奔着“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大同社会去的,这其中儒家尤甚。
孔子说的“诗教,礼教,乐教”,何尝不是有力的教化。
“诗”教人共情,“万物皆备于我”,为草木凋零伤心,为城池沦陷哀嚎,为新人喜,为离人泣,为不知名身处困境的人悲悯恻隐。是人的本性,同时也被“诗教”强化。
“礼”则教化人和异己共处,毕竟“不学礼,无以立”。世相总是参差百态的,不可能嚷嚷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后把意见不同的人都干掉。那这个时候“有礼,有节,有度”就是求同存异的一个好模式了。排除异己是人的本性,但是接纳异己就是“礼教”了。
“乐”是更高级的模式了,是潜移默化而又力量强大的教化。“礼”侧重以理服人,但想靠道理说服异己,太难了。人不容易被道理说服,但容易被情绪打动,“乐教”主司影响情绪,默默教化。一个百战之师,没有战歌激发情绪,那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强盛之邦,没有国歌凝聚民心,那也是难以想象的。(我对乐的理解太差,写不好)
一个国家,孔子曰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借着教化,求得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