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64
经筋第十三
7/13
原文: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
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其为肿者,复而锐之。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颔”当为“额”——译者注),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名曰仲夏痹也。
原文译文对照:
~~~~~~~~~~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
手太阳小肠经气血所灌溉的经筋(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起始于手小指手背面尺骨侧的指骨前端,即少泽穴处的骨骼。沿手背上行,联附于手腕部尺侧腕骨,即腕骨穴、阳谷穴处的骨骼。沿前臂内侧继续上行,联附于肘部尺侧锐骨(骨骼高突处)的后方,即小海穴处骨骼。在肘尖下两骨之间的罅隙处,医者以手指按压患者在此罅隙处的经筋,酸麻感会传导至患者小手指之指尖。自此继续上行,沿上臂手背侧之尺侧缘,联附于腋下之后侧骨骼。至此,该经筋都是强韧度较高的硬筋。
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
该经筋的一条旁行分支,自腋下与足太阳之经筋会合,沿着腋窝后缘,向上绕行于肩胛部,经肩外俞穴、肩中俞穴一线,沿着颈部,经天窗穴处,交出于足太阳经筋之自缺盆穴上出的分支之前方,再一同上行,联附于耳后完骨穴处的骨骼。
其支者,入耳中;
该经筋的另一条旁行分支,自颈部上到曲牙处(即耳朵下方的下牙床骨之转角处),上行,进入耳内,联附于听宫穴处之骨骼。
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该经筋在头颈部的直行主支,自曲牙处上行到耳朵之上,与手少阳之经筋会合于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处骨骼。该直行主支在面部的下行分支,沿着唇角外旁的颐部,联附于下巴骨(即颔),并在此与手阳明大肠经之经筋相会合。该直行主支在面部的上行分支,联附于外眼角瞳子髎穴处骨骼,且在此与手少阳、足少阳之经筋会合。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
若该经济发作疾病,则有如下证候:手小指牵掣肘部尺侧锐骨后缘处作痛;痛感沿上臂手背侧之内缘进入腋下,致腋下作痛;腋窝后缘作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相应引起耳鸣作痛,并牵引下巴处作痛;必须先把眼睛闭合很久,再睁眼,才能看清东西;如果该经筋在颈部的部分发生拘急挛缩,则可能会因该经筋在颈部的部分有撕裂,最终向外溃破化脓时形成外排分泌物的瘘管,即颈部生疮,也叫鼠瘘或瘰疬。
寒热在颈者,
若是该经筋在颈部有寒邪与热邪夹杂并存、彼此拉锯往来的证候,可以用针刺法刺治。
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行针治疗时,当采用火针,并配以快进快出的劫刺法,不用迎随手法,次数不拘,以患者感觉病势减弱为准;穴位亦不定,以当下具体痛点为行针取刺点位,这是因为韧带、肌腱及筋膜上,没有孔穴或孔道,病邪入侵后无法上下游移,所以痛点正是病邪入侵所在之处。
其为肿者,复而锐之。
对于该经筋上在以上行针步骤之后依然肿大不退的部位,理当用锐针继续刺治。锐针也叫鑱针,即像箭头一样的针,适合浅刺放血、泄邪退热。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颔”当为“额”——译者注),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该经筋的直行主支,自颈部上到下颌骨转角处,沿着耳朵前方上行,联附于外眼角瞳子髎处骨骼,再上行到额部,联附于耳上之角孙穴处骨骼。该路段的直行经筋若是病变作痛,其所循经的各处,都会被该筋牵拉,拘急作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行针治疗时,当采用火针,并配以快进快出的劫刺法,不用迎随手法,次数不拘,以患者感觉病势减弱为准;穴位亦不定,以当下具体痛点为行针取刺点位,这是因为韧带、肌腱及筋膜上,没有孔穴或孔道,病邪入侵后无法上下游移,所以痛点正是病邪入侵所在之处。
名曰仲夏痹也。
发作于手太阳小肠经气血所灌溉的经筋(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之疾病,既与农历五月之气相应,又为由风、寒、湿三气所生之痹病,故名“仲夏痹”。在针刺深浅及留针时长上,理应按仲夏时节所对应的人体阳气深度、痹病所对应的留针时长,进行操作。
~~~~~~~~~~
老黄历择吉,2024.6.13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63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