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59
经筋第十三
2/13
原文: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名曰孟春痹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足少阳胆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起始于足第四趾外踝侧趾甲底角旁足窍阴穴之近旁,上行于足,在丘墟穴近旁,联附于外踝骨上,沿小腿外侧边缘上行,经外丘穴、阳交穴等,在阳陵泉穴、膝阳关穴处,联附于膝关节外踝侧之腓骨上端及股骨下端;
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该经筋(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的分支,从膝部外辅骨(膝关节外踝侧之腓骨及胫骨上端和股骨下端,及二者中间的其它骨骼)处分出前后两支,向上联附髀部骨骼(髀关穴附近),其中前支经过大腿前侧,联附在伏兔穴以上的髀骨处;后支经过大腿后侧,联附于臀部两侧靠前的髀骨(环跳穴附近);
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
该经筋(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的直行主支,由髀枢上行联附于胁(肋骨区)下之小肋骨区(季胁)下方之空软处(䏚季胁),沿季胁(小肋骨区)向上,在手太阴肺经所灌溉的经筋之下,自腋部前而出,横系于侧胸和乳部,又向上,联附于缺盆穴(锁骨窝)处一切相关骨骼,并在此与手太阴所灌溉的经筋相合;这一路都是硬质经筋。
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
该经筋(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的直行部分,自腋处直上,出于腋部,通过缺盆穴之锁骨窝,与前述经过锁骨窝的足少阳胆经之经筋相合,行在足太阳膀胱经所灌溉的经筋之前,沿耳后,绕上额角,与足太阳膀胱经所灌溉的经筋(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相交于头顶,共同联附于头顶骨,再从足阳明胃经的头维穴分支,经过耳前部位,下到两腮处的颔部,又回头向上,联附于頄骨(颧骨);
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
从颧骨处别出斜向分支,联附于外眼角处骨骼,构成眼部的外侧筋膜维网,控制眼珠的左右转动。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该经筋若有发病,其证候有:足第四趾抽筋;并牵及膝外侧也抽筋;膝关节屈伸不利;膝腘处诸筋拘急;并牵掣使身体前侧的髀枢(身体前侧的髂骨与股骨之关节)拘急;又牵掣使身体后侧的尻部胯骨关节(身体后侧的髂骨与股骨之关节)亦拘急;向上牵引小肋骨下的空软处,使季胁部位疼痛;又向上牵掣至锁骨窝、侧胸、乳部、颈部,凡维系这些部位的经筋,都有拘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该经筋自足部向上,在颈部左右筋相交后,继续各自上行至面部右目和左目。因此,从左向右的经筋拘急,则右目不能张开;上至右额角与蹻脉并行,因阴阳蹻脉在此互相交叉,阳入于阴,而阴出于阳,相交于外眼角,故左边的筋是络于右部的,所以,如果左额角处的筋受伤,则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若右额角处的筋受伤,则会引起左足不能活动。这种情况,叫做“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行针治疗时,当采用火针,并配以快进快出的劫刺法,不用迎随手法,次数不拘,以患者感觉病势减弱为准;穴位亦不定,以当下具体痛点为行针取刺点位,这是因为韧带、肌腱及筋膜上,没有孔穴或孔道,病邪入侵后无法上下游移,所以痛点正是病邪入侵所在之处。
名曰孟春痹也。
发作于足少阳胆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的疾病,既与农历正月之气相应,又为由风、寒、湿三气所生之痹病,故名“孟春痹”。在针刺深浅及留针时长上,理应按孟春时节所对应的人体阳气深度、痹病所对应的留针时长,进行操作。
~~~~~~~~~~
老黄历择吉,2024.6.10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58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