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58
卷四·经筋第十三
1/13
原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春痹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
足太阳膀胱经所灌溉滋养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从足小趾趾甲旁的至阴穴边上起始,其在足上区的韧带、肌腱及筋膜,向上联附在足之外踝骨区昆仑穴处,再斜上足背,联附与膝盖骨与腘窝之间的髌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处;
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其在足下区的韧带、肌腱及筋膜,则沿着足外侧,联附于足后跟之跟骨处,再沿着足后跟向上,至膝后腘区,联附于髌骨后侧上端及股骨后侧下端;
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
该韧带、肌腱及筋膜主支所分出旁行的一支柔软短筋,自外踝别行,从从腨肠(腿肚)下尖处而出,行于足少阳胆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之后,联附于腨肠外侧的腓骨飞阳穴处,向上联附膝腘区之内缘,与前述韧带、肌腱及筋膜主支,合一于委中穴处,自后侧联附髌骨与股骨,继续上行,在会阳穴处联附臀部尾骶骨,分左右两支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继续上行,紧附于脊椎骨两侧上到项区,该左右两支在陶道穴、大椎穴处会合,为附脊之硬筋;
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并由后颈处分出别支,进入体内,与手少阳三焦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相合于舌根处,散行于舌下。并自后颈以上,结柔软之筋于头面。
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
该支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其并未入络舌根的直行部分,从后颈继续向上,与足少阴肾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会合联附于脑后枕骨间,自此继续向上,经过头顶,向前下入至额上颜区,继续向下,联附于鼻骨两旁;
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
其由头顶又分出别支,自头顶进入大脑,向下联结脑内目系,又自目系向外,既向上散行于眼睛上方、成为上眼皮的网状筋膜系统,约束眼皮之开阖及眼珠之上下运动,又向下联附于頄(颧)骨,与并在此与足少阳胆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相合。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
该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的脊部主筋,又从脊椎两旁,沿着腋区后部之外侧边缘,向上联结肩部骨骼于肩髃穴处。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
以上分支又有后行分支,从腋后走入腋下,向前斜出缺盆穴之锁骨区,再从耳后直上,与手太阳小肠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会合足少阳胆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共同联附于耳后高骨上之完骨穴处。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以上所述的后行分支,从刚才所述的缺盆穴那支再度分出,向上别行于下巴两侧的颌骨之颐区,斜行联附于頄骨(即颧骨),并在此与前述从目系而出联附頄骨的那支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相会合。
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由足太阳膀胱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当其发病时,有如下证候:足小趾牵掣足跟部,使足跟部发生肿痛;膝腘部位拘挛;脊柱向后反张;后颈部筋肉拘急;肩臂不能上举;腋部牵引缺盆部,使锁骨窝区纠结作痛,不能左右扭动。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行针治疗时,当采用火针,并配以快进快出的劫刺法,不用迎随手法,次数不拘,以患者感觉病势减弱为准;穴位亦不定,以当下具体痛点为行针取刺点位,这是因为韧带、肌腱及筋膜上,没有孔穴或孔道,病邪入侵后无法上下游移,所以痛点正是病邪入侵所在之处。
名曰仲春痹也。
发作于足太阳膀胱经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的疾病,既与农历二月之气相应,又为由风、寒、湿三气所生之痹病,故名“仲春痹”。在针刺深浅及留针时长上,理应按仲春时节所对应的人体阳气深度、痹病所对应的留针时长,进行操作。
~~~~~~~~~~
老黄历择吉,2024.6.9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57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