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8-06 王晓先 先姐笔耕为卫知产并护青春
“双抢”中的“霸田”
王晓先
农村的“双抢”季节是每年的7-8月间,这被称为“农忙”时节,如果说在平时农民的工分是“常数”的话,那么“双抢”季节农民的工分则为“变数”了。
工分的“常数”一般是生产队给每个劳动者定下的劳动一天你能获得的多少工分的固定量,这个固定量是与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体力是有关的。一般一个被确认为最强的壮年劳动力的工分是10分,则一个老年劳动力的工分则普遍为8分或8.5分,而我们刚开始插队的18岁左右的知青的工分常常与老年劳动力相当。
10分的工分值多少钱?这又跟生产队当年的总收入与人均数有关。我们生产队在我们刚下去插队的那年,10个工分只有0.15元人民币,到三年后我们离开时是0.35元人民币。(据说我们大队有的生产队10分工分才值0.08元人民币的,农民生活很苦,知青生活更苦,因为总是被压低着工分,常常出现知青自己养活不了自己的情况。所以到我们这批知青插队时,国家有政策不允许把知青安排去最贫困的生产队去。)听说我们这届知青中,有的知青所在的生产队10个工分才值0.10元人民币,这在我了解知晓的范围内,好像是最低的了。(各位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这样的贫穷,是你难以想象的吧?冲击你的大脑皮层没有?)
工分的“变数”常常出现在农忙的“双抢”季节,用现在更为流行的话语,那就是这个季节是“多劳多得”的。所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总会在,也常常在“双抢”季节得到总爆发,他(她)们这时一天的劳动回报常常会是平常的2-3倍。当然,这又与他(她)们知道哪里的田亩面积比较小,哪里的活比较好干有关。
在“双抢”的季节,我们知青在上工的路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田的田埂上放着几把割下的水稻,但田里并没有人在劳动。开始我们很不解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那放在田埂上的几把割下来的水稻是这丘田已经有人先占了的标志。我把这种行为称为“霸田”,这是不是有点像学校里面学生的“霸位”? 当地农民因为了解每丘田的情况,所以他(她)们把那些面积小的、活好干的田都采用这样割几兜水稻放在田埂上做了“霸田”的标志。没有人“霸”的田往往都是不但面积大,而且还有有沼泽的田,人在里面干活,身体会被越陷越深,最深的可以深到大腿根,胆小的都不敢在这种田里干活,而这些田就是留给我们知青的了。
由农民的“霸田”行为,也可以看出人都有利己和自私的一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吧!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