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即便有录音或视频听取回放、回看录像,很多时候没有文字形成的书面语言那么打动人心和发人深思。比如读书与写作,可以引发不同阅读者和创作者不一样的想象和感受,不像观看影视剧那般按照导演和编剧的思路被灌输式的演绎和画面映入眼帘、照单全收。读书与写作则不然,在文字中没有画面,只有自己结合个人综合知识、眼界和见识形成的想象中的画面和世界,当共鸣强烈、受益良多或大呼过瘾时,那种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是其他事物无法形容和比拟的。眼下的简书社区,为广大阅读者和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家园。我想在阅读方面毋需赘述,人人皆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强行纠正或改善未必是真的“正善”;在文字输出方面,我有以下三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与简友们分享和共勉:
一是文字要真诚。莫言曾在公开演讲时强调了作为一名作家要敢于说真话和实话,如果连一个作家都不能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展现笔下的现实、真实和事实,只知道在文章里歌功颂德或者“侬好我好大家好”,是对良知和社会的不负责任。按照我的理解,每一名文字创作者都应当对自己输出的文字负责,既然知道书面语言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威力或影响,就应当尊重客观事实、从良知出发、精诚所至,形成真诚的文章。
二是文字要简洁。鲁迅极其推崇文章的简洁,认为笔下的文章忌讳繁冗拖沓、言之无物,务必要简洁明了,甚至是能简则简。一篇好的文章未必要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很多时候在特定的情境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字作品才是精品。这或许恰恰与简书的理念不谋而合、相映成趣。毛泽东的文章也是极为精炼质朴的,读来既令人感到通俗易懂,又感到处处直指要害、一阵见血。他作为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领导和指挥中国工农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打败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的开国领袖,经手的每一篇原创文章都力求精简有力,有的文章甚至经过数十次修改才最终定稿,定稿后的文章堪称精炼简洁、提纲挈领、大气磅礴的标杆之作。这就是我们后人应当学习和推崇的典范和榜样,即便是作品质量和标准一时间达不到没关系,关键是要学习和效仿他们的学风、文风、作风和格局。
三是文字要阳光。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既然总要说些话、做些事,为什么要通过语言和行为去伤害身边的人呢?为什么不能转变一下思维让创作之路更加宽广呢?口吐莲花,多行善事,起码不致于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去恶意伤害到他人。写作这件事也不例外。我们在进行文字输出时如果能够多融入一些博爱的养分,让人读来感到温暖和力量,岂不是美事和功德?阳光代表着正义、博爱、友善、公道、健康、向上等一切有利于传递人间温暖的词汇,通过把爱导入文字传递温暖,给阅读者和交流者以能量和动力,而绝不是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当成战斗与厮杀的武器进行言语上的攻击或伤害。
我和简书有个约会——通过一次次日更和投稿,我得以在简书社区不断有所收获,创作出更多自己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作品,而每一篇作品则会像一座座无字碑一样,宛如沧海之一粟——立在风雨中、沉淀在大海里,不需要掀起多大的风浪,只要简书社区还在,一切点滴汇聚成江海已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