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苏家贵人张方平,在宋神宗继位之时,张方平已官至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他十分了解王安石行事风格,他自己也是一个理财高手,他对王安石的变法方式不赞同,一直反对神宗起用王安石。恰在此时,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回家丁忧。他刚离开朝堂,神宗就任用了王安石。丁忧结束回来,张方平主动要求去陈州做太守。接着,他又向朝廷要来苏辙担任陈州教授,苏辙因此得到保护。
熙宁四年,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得以狂飙式地推进。朝中元老或退或贬,纷纷离朝。韩琦任淮南节度使判相州,司马光去洛阳修《资治通鉴》,欧阳修则去了颍州。
苏轼在去往杭州赴任途中,首先去看望了张方平和弟弟苏辙。张方平由陈州知州移守南京御史台,这次见面,他为张方平写了首诗《送张安道赴南都留台》:
我公古仙伯,超然羡门姿。偶怀济物志,遂为世所縻。
黄龙游帝郊,箫韶凤来仪。终然反溟极,岂复安笼池。
出入四十年,忧患未尝辞。一言有归意,阖府谏莫移。
吾君信英睿,搜士及茅茨。无人长者侧,何以安子思。
归来扫一室,虚白以自怡。游于物之初,世俗安得知。
我亦世味薄,因循鬓生丝。出处良细事,从公当有时。
然后,苏轼与苏辙一起去颍州看望老师欧阳修。
神宗看重欧阳修,本来想让欧阳修当宰相,但欧阳修与王安石在变法上政见不同,王安石已不再是他昔日欣赏举荐的王安石,欧阳修不想与他同朝。
这时,欧阳修遭遇学生蒋之奇的诬告,说他与儿媳有染,道德沦丧。诬告者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欧阳修与他的亲家,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宋神宗信任欧阳修,为了平复舆论,让欧阳修到颍州致仕。颍州是欧阳修与梅尧臣相约养老之地,欧阳修退隐颍州,过起了想要的生活,当起了六一居士:家藏旧书一万卷,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另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老翁一人——欧阳修自己。他太喜欢颍州了,前后共写下十二首《采桑子·西湖好》。
作为文坛领袖,欧阳修一直留意他的接班人。当初,他的首要人选是得意门生曾巩,但曾巩三十七岁才成进士,资望不够,影响力有限。后来他又看中王安石,但王安石志不在文章,而在经济天下,只好作罢。第三个人选就是苏轼。
现在苏轼苏辙弟兄二人突然出现在欧阳修面前,令欧阳修喜出望外。
二苏在老师的带领下,游览了当时颍州四县十镇。他们游历淮上、泛舟西湖、品焦陂酒。
欧阳修让苏东坡写一首诗,诗题是他家的石屏风。苏东坡看见石屏风上有一些点墨有一些痕迹。奇思逸飞,很快完成了一篇惊世之作。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蒙。
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
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文中一句“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为十六言,是苏轼首创,欧阳修自然非常满意。他担心苏轼到了杭州没有朋友,把孤山惠勤介绍给苏轼,把弟兄二人留住了二十多天,才依依惜别。
谁知,欧阳修第二年竟去世了,此一别,竟成永诀。
在颍州,苏轼也给苏辙写了两首诗《颍州初别子由》,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苏辙的小孩问伯父什么时候回来,苏轼回答说三年之后。想到这些,苏轼又长长叹息,觉得自己的一生就像飞蓬一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这些总让人心生忧愁,而忧愁多了就容易早早白发,就像欧阳修一样。
辞别恩师与弟弟,苏轼前往杭州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