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先生在谈到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时说到:“好的校园是好的教育,好的校园不是源于专家的目光,而是儿童视角”。他在校园建设中,将陶行知四颗躺糖的故事融入其中,情景再现,展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四颗糖果”的故事是这样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遂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王友哭了,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的批评教育或是惩戒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他颠覆了我们批评教育时的雷厉风行、狂风暴雨、疾言厉色地训斥,贬低讽刺挖苦学的手段。他用四颗糖果“哄”住了学生,让他在“痛哭流涕”中心悦诚服,彻底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效果说是既没有让王友因为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而且还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惩罚”,让王友认识到了校长对他的尊重,反正之他也会更尊重校长。这样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石三鸟。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
李镇西先生在对犯错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先让他坐下,再倒一杯水……这样的做法已经打消了学生抵触、不承认、对抗等心理,对解决问题估计已成功了一半。因为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与信任。
教师的批评教育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面对一个学生,教师是戴着放大镜去看优点,还是戴着显微镜去找缺点,学生的命运迥然不同。所以老师要经常想两个问题,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嫌弃他,不鄙视他,学生自然就会改正错误,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