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题目,你是不是会有点奇怪,为什么不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读懂一本书”,而是“如何用好一本书”呢?
其实,阅读、读懂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一般来说你也不大可能挑一本自己完全看不懂的书进行阅读。但“用书”却是一件难事,而且是一件极有意义和价值的难事。一本书,如果你能够用来改变生活,指导实践,难道还会读不懂吗?
所以,“用书”源于“ 读书”,却又高于“读书”。
那该如何“用书”呢?
首先得“读书”,不读书,没有输入,就好比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无法搭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阅读就像是给大脑里输入知识的源泉,有了源泉,才会有输出的内容和资本。
以“用书”为目的的看书,比盲目阅读更有效、更具针对性、也更有意义。所以,首选你得明确读一本书的目的,以终为始,才能更好地行动,达成目的。
那读书有哪些用处?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总结提炼大多数人、大多数情况、大多数状态下的答案,我想用培根的《谈读书》来阐述也比较合适: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换言之,读书能够陶冶情操,磨练心性,改变气质。也能够增长见识,保持批判性思考,对很多事情可以说出独到的见解。在纵观统筹、全局谋划方面,也能做出更正确的判断。
所以,当你拿到一本书准备阅读时,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读这本的目的是什么?是怡情、傅彩、还是长才?不同的目的须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书这么多,怎么读?其实培根也谈过这个问题,并且给了答案:书有可浅尝者、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换言之就是,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当然,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取其精华即可。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上的理论再好,和你的实际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读书时要边读边想,书里的理论要推敲细思,再结合自身实际批判性地接收。
另外,只是寻章摘句并不算读书,至少这样读了没办法用好。读完一本书,要更看重他带给你思维的改变和认知的提升,而不能只是摘抄句子,断章取义。
读完之后,一定要输出,比如:写读书笔记、做读书分享会、与人交流等等。总之,输出的过程是检验你记得多少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你整理消化的过程。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输出?我读的书都在我的脑子里。
但事实是,你不输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脑子有多乱,也永远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原来那么少。不要祈求大脑把所有的知识整理好,大脑擅长思考问题,但不擅长记忆和整理问题。所以,把所学从大脑中输出来重新整理,能有效减少大脑负担,并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读完书,接下来就是用书了,那该怎么用书呢?
也许你会说读书无用,但事实是,你用了吗?如果你读的书从来没有应用,那肯定是无用的啊!
狡狭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读书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当然说读书无用的人思想也未免狭隘。对于大多数人,我们读书的目的是用书。但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这也是让人痛苦的地方,读完书之后难用啊。但是难用不代表不能用,并且如果用得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理论和现实是有差距,要想用书,首先要读书中理论足够熟悉,其次要对自身所处环境有明确的认识,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论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实际应用。如此不断实践,有不断反思,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认知系统也在慢慢升级。
简言之,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书籍是你认知进步的阶梯,如何用好一本书,具体可看下图:
最后,以梁晓声的话来总结我们读书、用书的目的,或许我们是想达到这样的状态: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希望大家成为爱读书、会读书、用读书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