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16年5月,导演方励在自己微博上直播了《百鸟朝凤》宣发的辛酸和感悟,说到动情处,头发花白的方励双膝跪地磕头,含泪祈求影院为这位已故优秀导演增加最后一部作品的排片。
什么是悲剧?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揭露了人类的生活丑态,也改变人们很多乐观的想法,从而使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开始思考现实。在我看来,这也就是悲剧为什么比喜剧更能让人刻苦铭心的原因。而且我也不得不承认《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便是一部伟大的当代悲剧作品代表。
电影的一开始便营造了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使人不觉感到温暖。然而如果你能敏锐的嗅到悲剧的描写手法,也许你就能更好的体会到那种“暴风雨来临之前死寂般的宁静。”而电影中的渲染的无疑就是这种氛围。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乡村男孩游天鸣,他的身上带着古朴乡村孩子纯真,质朴的特征。最开始他望子成龙的父亲带着他去焦三爷家里去拜师学唢呐。学唢呐,学的是一门手艺,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算是一种工艺,在他们那个年代,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是手艺就要传承,焦三爷自然不敢马虎,相应的,他也就看不上这个有点愚笨的孩子了。一番纠缠之后然,而最终被天鸣为父亲流出的眼泪而打动,愿意收他做徒弟。故事也开始拉开了帷幕。
之后,便是天鸣和师兄拜师学艺的经历,虽有心酸与坎坷,但生活依旧是平静安稳的。电影一步一步如行云流水的缓缓展开,给予观众温柔的享受。通过电影中的一幕幕情节,自然而然,我也被唢呐的魅力而感动。一门工艺的学成,依靠的不是投机取巧,不是三心二意,不是三年二年,靠的是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在那个小农经济下的时代,让我见识到了人们对手艺的喜欢与热爱,更让我见到了对手艺人的尊敬与喜欢。这让我备为吃惊而感动。反观当今中国,经济市场下的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对真正的
中国手艺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与热爱呢?我很惭愧,因为我自己也做不到。当今社会,我们感受的是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欢愉,享受的是金钱刺激下带给我们的诱惑。然而当你夜深人静,与自己独自相处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否没有一丝的空虚?是否考虑过自己精神内心真正的需求?你是否选择过去读一读那些深入灵魂的书籍?是否聆听过《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绝唱?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鸣长成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大男孩,他的师傅也渐渐老去。只有继承者才能演奏的《百鸟朝凤》也开始从他的唢呐中吹出。他开始继承师傅的手艺,开始承担作为一个文化传承者应该承受的责任。然而,时代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悲剧也开始浮出表面。年轻的他开始在村里进行唢呐表演,然而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他内心的疑问也越来越深。什么师兄弟们一个个选择离开游家班?为什么人们不再喜欢唢呐表演?为什么…那么多问题他都不知道答案,而作为唢呐的新一代传承者,没有人会给他答案?在师傅的坟墓前,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吹着《百鸟朝凤》,无言以对师傅,只余声音激亢悲壮……看到这里,我已不忍直视电影,眼泪也开始一滴一滴往下落,一代名角,奏尽人间冷暖,享尽人家浮华,死后,却空余孤坟一座,无人问候。这该是怎么样的悲哀啊?
电影戛然而止,定格在充满悲剧的一瞬间,给人无尽的缠绵。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安抚。夜深人静,我坐在书桌前,深思,如果我是电影中天鸣,面对那么多的疑惑,我该怎么办?面对这种变迁,我是会选择坚持自我,继续传承下去,还是随波逐流,追赶社会的步伐,想了好久,却唯独没有一个答案。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答案,传承也好,放弃也罢,根本没有对错,因为在当今的价值观下,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没有理由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他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国文化传承早已经快到消逝,信息化下的我们精神与信仰的缺失已经成为常态,所谓电影中的悲剧,在如今的现实社会,已经处处上演,我们无力阻拦……只是我在想,再过100年后,会有几个人依旧记得那唢呐的《百鸟朝凤》呢?会有人欣赏到这种美妙的声音吗?到时候,那又该是怎么样的一场悲剧呢?
注释:在无双镇,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