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个不断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社会能力特别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可或缺。
即使是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早期教育如果能有意去培养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将有助于孩子与人和谐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博士提出“我能解决问题”法,以教给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思考技巧为核心,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让全美各地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家长和孩子获益匪浅。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成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该书详细介绍了“我能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特殊字词的训练教给孩子寻找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并且能理解他人感受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能力。
01.家长不应当替孩子思考,而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思考
通常情况下,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介入进来要么责怪自己的孩子要么埋怨对方。然后告诉孩子以后如何处理这类状况。
这样的处理方法实质是父母在代替孩子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灌输甚至强加给孩子。
其结果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孩子认同了顺着去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养成凡事依赖他人的习惯。
另一种是孩子不认同父母的做法,但迫于家长的权威不得不遵从。长此以往长出一身逆鳞,钢筋反骨,一旦脱离家长的监控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气。
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管多么大的孩子,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好恶,更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或者可以把孩子的情绪能力看作一条河,家长的责任是将堵塞不通的地方指给孩子让他自己动手去疏通,而不是取而代之为孩子挖一条河。
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除非万不得已,家长最好不要出面干预解决,而要在背后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并将教给他一些方式方法。
当孩子表现出妥善解决问题的行为时,应当及时给予鼓励,强化信心支撑,继续发展这些技巧。
对于不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切忌操之过急,取而代之,应当循循善诱,把“我能解问题”的技巧教给他们,这也是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
永远要记住,家长的角色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02.通过神奇的字词训练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
“是、不;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
将这些简单的词组通过游戏和日常对话让孩子熟练掌握。其目的是给孩子更大的选择空间。
这件事情可以这样,或许也可以那样,做这件事之前会发生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办法......
当孩子在脑海里有诸如此类的想法时,他视野和思维就不再是单一的、狭窄的。
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一条道走到黑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脑子里没有更多的选择。
掌握简单的字词是打开其他道路的缺口,这个缺口一旦打开,广阔的视野就此展开,思维的弹性空间就会被扩大。
当孩子善于使用这些词组的时候,“我能解决问题”的希望之门就此开启。
03.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建立共情思维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妥善解决的根源在于他们没有去主动思考自己的行为会让其他人有什么样的感受。
要让孩子具备感知别人感受的能力,首先应当交给孩子一些表达内心感受的词语。
“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公平、不公...”
家长可以通过看图游戏或者在生活中与孩子讨论感受来启发孩子的感知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感受的时候不应做过多评判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试想一下一个被长期忽略感受的孩子怎么可能去主动体察别人的感受呢。
当孩子对这些表示感受的词汇产生敏感的触觉时,就能更容易去识别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也是情感的互换过程。
在情绪上的彼此共情和照顾会让人际交往更加顺畅,毕竟没有人不喜欢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人吧。
04.寻找多种办法,做到“我能解决问题”
通过字词训练帮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并能建立共情思维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玩偶游戏引导孩子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法。
在找办法之前,要以搞清楚问题的所在以及孩子和别人的感受为前提来开始对话,否则只会偏离解决问题的本质。
在寻找办法的过程中,家长还应当注意焦点是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过多地去评判方法的优劣之分,否则只会抑制了孩子的思考,甚至触发孩子的反弹情绪。
对于不爱说话的孩子,不要强迫他们想出不同的办法,而要赞扬他们终于说出了什么。
此外,将孩子提出来的办法和想法用纸笔记录下来是具有仪式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05.考虑人际交往的后果,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
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让孩子去了解一件事情的后果如何,他会调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父母应当给与孩子更多的信任,而不是去评判、管束、批评。
当孩子能够认识到他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时,他才能主动去评判和衡量自己的行为效果。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一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这同样需要有意识的训练:可以通过“之前”、“之后”来造句或者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帮助孩子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
考虑后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权衡责任承担的过程。“责任意识”应当是伴随一个孩子一生永恒的话题。
归根结底,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人生幸福的前提保障。
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原因是害怕孩子做错造成不利后果。
要知道孩童时代大概是容错率最高的人生阶段。孩子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思考,这个过程是一个收获的过程、成长的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成长永远比代价重要。
为人父母,应当做那盏能让孩子遥遥瞻望的明灯,释放光芒,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