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力:七种思维模式
1.地铁思维:如何避免成为爱因斯坦的司机?
话说,爱因斯坦去不同的地方演讲,司机每次坐在前排听,一次司机说他已经对演讲内容了如指掌了,可以独立演讲了,于是爱因斯坦就让司机上台讲,因为没有人认识愛因斯坦,他鼓励司机大胆的讲。司机的演讲完成的非常好,两人都很高兴,他们离开时,一个人拦住他们,问了司机一个对他来说很难的一个问题,司机不明白,但他指着爱因斯坦说:这非常简单,让我的司机来回答你这个简单的问题吧!
这个笑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尽管司机可以复制演讲内容,但只是活人复读机,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
我们参加完训练营,只是把训练营的内容复制了下来,没有形成一张地铁网式的”技能地图”
2.行家思维:先建立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学习
首先找到一位好老师,让老师帮助你把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很可能只得到了一盘散沙。如果找不到老师帮助怎么办?那就画出某个领域的知识树,就构建了这个领域的全局图。
也就是先画整体框架,再深入学习,一个好的框架,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训练支持手段等三个部分构成。
对应知识框架可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是个人时间管理,养成好习惯就够了;中级阶段是时间效率管理,争取单元产出更高效;高级阶段是团队的时间管理,更看重团队整体的统筹规划能力。
要想搭建出一个行业的知识框架树,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阅读,是逼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整理出大量的关键词和关键问题。
推荐思维导图,搭建知识框架树
3.归纳思维:用金字塔原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写作为例,报班学习学到了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但要把这些观念落地的话,还需要有写作的知识框架,体系做支持。
比如写作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写作在不同话语环境下怎样要求?满足这些要求需要哪些技巧?如何找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如何设置一个标题?如何围绕这个话题写文章的框架?如何找到大家爱看的故事?好的故事应该怎样讲?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知识框架体系支撑。
4.自学思维:效率提升100倍的主动学习模式
第一变化:从按进度学习模式转入接需要学习模式。第二变化:从被动学习模式转为主动学习模式
两者的差别是前者等人教,后者自动搜答案。自学思维,应该养成带着问题去搜索的习惯,重要点是多看一手资料,少看二手的资料。
5.木桶思维:围绕黄金能力圈,构建能装水的木桶
我们不应该问自己该不该学写作?我们应该问自己,学会了写作能解决什么领域的问题?然后还需要学习哪些技能,才能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变现?
学演讲也需提问同样的问题,这才是面向能力的学习,这才是真正有目标的学习。还要明白一个道理,个人的特长是专长,不是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专长就能构成你的核心竞争力,而是一组专长构成你的擅长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当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首先要知道需要哪些能力才能围成一个能装水的木桶,这个能力木桶包括三个部分:硬能力,(底板)软能力(围板),还有软素质(箍绳)
要学会整合拥有不同能力的人一起合作,一起来组成一个木桶。
6.长板思维:与其补短板,不如先做有标签的长板
要先成为一块不漏水的木板,努力成为别人大木桶里一个合格的组成部分。
7.换桶思维:先小桶后大桶,不断丰富自己的武器库
换岗,晋升,换平台和换赛道这四条路,其实是从小桶升级到大桶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不是补短板,而是换木桶-----这才是木桶迭代的升级策略。
首先不要盲目去攀比牛人,问他们看什么书,听什么课,交往什么样的人,模仿他现在,等于是要用小桶装大桶容量的水,根本装不下。结合自己现在的能力,对标牛人当时阶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