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版课标把“审美创造”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并且“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审美创造”的整体要求。在小学,主要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陶治审美情趣,逐渐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中华母语的字形之美、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进而感受课文中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之美、心灵之美和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汉语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让学生从小喜欢母语、热爱母语,从中汲取智慧和思想的力量,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母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堂的“美”不是花哨的外包装也不靠华丽辞藻的堆砌,而主要是语文内蕴的美。那些意蕴深邃、意味隽永、韵味绵长的语言材料,往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方能有所感悟。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依托课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从而点燃兴趣,启发思维,诱发创新。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由形入情,以情明理,促成认识的深化。课文中经过抽象概括获得的理性认识,既有形象的支撑,又有情感的烘托,抽象的“理”,注人了感情,仿佛获得了生命,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人耳人心,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