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倍受争议的武将
素馨花教室 王怡轩
《三国演义》之中义贯穿全文,最初的三结义到最后的因义而蜀灭,可谓是出现了很多义士。但在这一部充满义气的小说之中却有一位不走寻常路的三国名将--吕布!
弑父欺君可谓是无师自通了,甚至被喜好自称“燕人”的张飞给冠上了“三姓家奴”的称号。而张飞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是因为他认了两个义父,并把他们都杀了,为此吕布就被冠上了见利忘义的特点。但我觉得吕布的见利忘义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虽然吕布的父亲在文中只字未提,但通过李肃与他的对话中得知他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草根。父如此,吕布也好不到哪里去,肯定也是个草根,但好在他长得英俊,也有一身好本事,丁原因赏识其才能,收其为义子。那吕布为什么要杀有赏识之恩的丁原呢?难道仅仅因为我们所看到的董卓给予了他好处吗?我觉得并非如此。以吕布的视角看,我这么一个武力出众的人只能在丁原麾下当个侍卫,而在敌对势力头目董卓那里却可以封我为将军。干同样的事却受到不同的待遇。一个是份安稳的工作,一个有未来的前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我想在那样的乱世很多人都会选后者吧!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身为草根想出人头地是何其的艰难,机会来了,不管成否都应该要试一试,狗急了还会跳墙呢,更何况是一个人呢?所以与其是说他见利忘义投董卓,不如说他是为了建功立业展示个人才华而反叛。
至于后来他杀董卓亦是如此。如因貂蝉与董卓反目成仇时说了一句:“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这话就可以看出他杀董卓也是因为自己内心有着建功立业的想法。但想法是好的,不好的是他用错了方法,尤其是在重视那三纲五常的背景下,这种做法有背伦理之纲。所以表面上的贪得无厌、见利忘义的他也有深一层的原因。
为此我认为在一个充满义气的小说中出现这样一个不讲义气的人,不仅没有毁了小说,反而还反应了自上而乱的黑暗事实,这就是我喜欢吕布最大原因。在那样的动荡时代,有太多的有才能之人,因为出身而埋没姓名,要么与人同流合污,要么埋没姓名,要么用自己的手段为自己谋出路。
当下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不必遵从他人便能出人头地,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读书的机会,这是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寒窗苦读十年,打别人三代丛生不太现实,但至少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做一个寿终正寝的人。少年们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吧,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在时间长河之中,享受后人的传颂吧!
易爆、不义吕布
素馨花教室 张墨轩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对象。自从他出场时就可见他的武艺高超,帅气逼人,甚至还有佳人相伴。可是鱼和熊掌总是不可兼得,看似条件颇好的他在三国时期并不招人待见,吕布的两个致命错误造就了这种结果,便是性格与人格之上了。
首先就是吕布易燃易爆的性格,他总是心高气傲,后来还养成了坏习惯,时不时就大怒,时不时就被其他的因素所迷。性格上有了这点在政治方面上是很危险的,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这不,在遇事时吕布一直意气用事,使得他的目光过于短浅,甚至有时候连忠臣的言语都不听,只听自己的妇女之言,白门楼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吕布的谋士可是有陈宫,名将也有张辽,但他却因听从妻妾言语,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如果他听了陈宫的谋划,那么他只用拖住刘备和曹操,坐等袁绍的救兵来袭,那时就不再成为问题。
再往前推,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叛乱,吕布就因李肃不小心败了一场,事后就大怒杀李肃。要知道,李肃可是他的同乡而且也有很大的才能,是个很有谋略的谋士,但易怒的他,怎能想到这一点呢?所以做了情绪的奴隶。如果好听一点说,吕布的这种行为叫做“果断”,难听一点就是“无脑”。
不仅是因为吕布的性格让其无人愿意追随,更是因为吕布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当时人们的道德底线。在汉代时期,皇帝罢了百家思想,只留下了儒家思想,因此,从上到下,人们都受着儒学思想的熏陶,而在儒学思想当中,孝和仁贯穿到底。但吕布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杀害了两个义父,声名早已败坏。所以即使有着超绝的武艺,也是人人唾弃,为此张飞还给他起了个三姓家奴的“美称”。这时候有人就说了投奔董卓是因为董卓爱才,怎能说他无义呢?我就要反问了为什么非要杀丁原?为什么不能直接偷偷逃跑呢?毕竟当时的吕布身着的各种宝物,足以看见丁原对他不薄。所以称他不义是他咎由自取。
而吕布的见利忘业也使其英明不振留臭历史,尽管有才,曹操他们也毅然把他杀了。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合理的运用这面镜子,更好的加强自己。
吕布之死
素馨花教室 王怡婷
在三国之中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武力排行榜的老大,长得也帅气,还有天下第一快马赤兔马,这个人就是吕布。可这么一个武艺高超、相貌堂堂的人,最后却早早下线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吕布是一个目光短浅、贪小利之人。在他把小沛输掉之后,他就到处寻找留身之处,而在找到刘备时,刘备就说,给他一个徐州,让他当那里的刺史。聪明人都知道这是一句客气话,但是吕布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不仅让外人看来吕布是一个贪小利爱占别人地盘的人,还让关、张也有了想杀他的念头。我也不禁想要吐槽吕布两句。吕布呀吕布,只要你转动脑筋想一想,目光长远一点,自己不要徐州和吕布联手一起去打别人,那么是不是很快就会征服天下?就这样因为他的目光短浅,失去了一个有智慧的伙伴,也让自己落了一个不好的名声。
二就是因为吕布是一个忘义之人,他要认丁原做义父时想要地位,丁原同意了,就一直对他十分好。但是他后来又因为董卓给他了赤兔马、黄金,就把这个对他有恩的人给杀害了。但是后来吕布又因为一个叫貂蝉女子,也为了自己的名声,把一个对他有知遇知恩的董卓也杀了。在那样一个以父为纲的时代,肯定遭人唾弃,不会活得长久。而这个也写出了吕布的见利忘义,因为一些小利,比如黄金千两,就足以让吕布投奔仇人之下。又因为王允说把董卓杀死之后就可以芳流百世,就又把他的恩人杀死。一个见利忘义之人,又怎能获得别人信任呢?
吕布还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他身边有许多人才如张辽、高顺等许多勇武健将,还有那么多聪明的谋士,按理来说他有这么多的人才自己在正确的谋划下完全可以躺平,这样还可以活很久,但吕布太骄傲自大了。当时陈宫说水马上淹到下𨸹了,让他加紧守城,但是吕布却不听,还说我有赤兔马,不用怕可以逃出,所以淹死了许多人,他的兵力也因此大减。而这件事还体现了他一意孤行,当时不仅仅是陈宫让他守城,那些谋士都在说守城,可吕布还是不守城。吕布这样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又怎能活长久呢?
而他的事情也告诉了我们,遇事时能让人失败的全是因他自己的抉择。所以今后我们一定要适当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而且在日常生活发现自己的不足后一定要改正。
变幻无常,死不足惜
素馨花教室 任珉加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位人,他长得非常英俊,而且武艺非常高超,但却有许多缺点,好色、见利忘义、自大。正因这么多的缺点,才让他在白门楼殒命,他就是吕布。
首先是他的见利忘义在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金珠来游说他归于董卓时,他便杀了义父丁原,投靠了董卓,成了董卓的义子。这时他也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谋划而归顺的。吕布知道在丁原帐下,得不到很大的权利与地位,但董卓这里就可以。但之后在王允的连环计和激将下又把董卓杀了。更重要的是在书中他还多次出现说他背主的情景,是个不义之人。有人就说了,刘备也多次背主,为啥不说他呢?如刘备在投靠曹操后,借功打袁术之名带着关、张及数万人马离开了,却无人说他背主是因为刘备的目的要保命,所以他才背主。吕布则不同,他是因为别人给他的蝇头小利而弑父。虽然他为了权力、地位与未来的发展而迫不得已的,但在当时独尊儒学、父为子纲的时代,杀父是不被人看起,甚至是要被下牢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听忠言。在第十一回中,陈宫听知曹操来犯,进谏吕布,让他伏兵以及要速战,可吕布却说:吾匹马纵横天下何愁曹操!待其下寨,吾自擒之,最后却没擒到,这为他下邳之死埋下了祸根。
同时,他不具备成就伟业的性格。在刘备出场时,书中说他喜怒不行于色,曹操也同是这样的人。反观吕布,他喜怒无常,并且想到什么就干什么。在王允把貂蝉嫁给他时,吕布便高兴地答应了,毫不掩饰。又有一次,吕布投靠刘备,刘备把徐州让给他时,他也丝毫不推却,虽说“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时常把情表现在脸上,也会成为功成名就路上的一块难以跨越的大石头。也正是如此,给刘备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当曹操问刘备能否留时?备说:“留此人实为祸患。”就这样他在白门楼殒了命。
古人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明辨是非,寻找空,才能在喜、怒、哀、乐中不迷失方向,不过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的感情,这才是大我。人的本性每人都有,重要是自己要控制。
吕布的见利忘义
素馨花教室 董睿哲
我们都知道三国第一战神吕布,他是一个英勇善战、英俊无比的人。而三英战吕布和辕门射戟都可以体现他的武艺。按理来说这样的一个人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代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一个香饽饽,可为什么他却在白门楼殒命时说这个人死不足惜,留下必有后患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大家都知道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最能体现吕布见利忘义的便是吕布杀董卓、丁原的事情了。吕布因董卓给了他黄金明珠和赤兔马,便杀了义父丁原,然后又因貂蝉的美丽而杀了董卓。所以最后哪怕吕布投降也被曹操所杀,不仅是因为他自己,还因刘备说的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为此曹操就同意了杀之。看,这就是因为他的见利忘义给众人留下的印象,连曹操这一个爱才如命的人都没有收下他三国第一战神。所以一个人应该像关羽一样忠心,见利忘义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也不会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反而是一个人见人气馁,花见花凋零的人。
但吕布弑父的原因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并非如此。吕布之所以杀了丁原和董卓,是因为他吕布想要获得前途。在李肃劝说吕布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比贵不可言。”所以吕布不只是因为董卓赐予他的黄金,而是因为他想为自己的前途打拼。
而吕布杀董卓也不只是因为他迷恋貂蝉的美色,更是因为他和王允对话时王允说的这样一句话:“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这就是吕布见利忘义的真正原因。
虽然目的是好的,但他的行为却让人无法苟同。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人,你也不会把这样的人放在你身边吧?这也就揭示了一个现象,不忠不用。
见利忘义的背后
素馨花教室 陈孜瑶
一提到见利忘义,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吕布,吕布他因为利益,连杀自己的两个义父,而这一举动便使他臭名昭著,而这整个事情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在董卓遣李肃策反吕布时,李肃通过他对吕布的了解和他们是老乡的身份,在吕布面前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而这一说,就直接说到吕布心坎儿里了,更因为那百两黄金与赤兔马,在找到丁原后说出了“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的话语,随即把丁原一刀斩了,自己归顺于董卓部下,地位水涨船高。那他杀丁原的真正原因真的是因为赤兔马和千两黄金吗?如果我们细究就会发现其实另有其因。
都知道吕布并没有显赫的家世,他只是草根出身,出身于普通的家庭,正是因为这一因素,所以使他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非常在意权力与地位。所以他在丁原帐下当保镖时听说了有更好的生活后便有了不甘屈服于别人之下的心理,有了为了前途与地位而背信弃义的行为。
再反观吕布杀董卓时,看似是因为貂蝉的连环计对董卓心生怨恨,怒气冲冲杀了他,但其实本质原因还是因为吕布注重权力,所以当王允的一句“将军之才,岂可受董之限乎?”让他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一定要拥有权力与地位。所以在他看来自己杀董卓,不是见利忘义,而是建功立业,相当于匡扶汉室,是一个流芳百世的行为。但吕布的这种思想在当时一个以父为纲的时代给他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所以在他在白楼门被绑时,他想要屈服,而刘备、曹操不愿意答应的原因。
通过吕布的事迹,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事情时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都不能违背道义,让自己处于无理的位置。如果真犯了,我们要以吕布的后果来警示自己,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去茁壮成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一无二的色彩。
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素馨花教室 崔杨泽
三国演义中要论武力值排名,那第一名非吕布莫属。三英战吕布、辕门社稷,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最佳证据。再加上他本身也长得非常英俊,更是给他多了一个加分项。可是这样一位堪称完美的人,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不吃香,最后却被斩于白门楼下呢?
我觉得吕布之所以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是源于他的性格。吕布的出身和平民百姓一样,但是他在武功这一方面颇有天赋,所以他去投奔了董卓之后,在王允的离间计下,把董卓给杀了。就是从这里开始,吕布的性格开始一一暴露。
话说杀过董卓后吕布到处找容身之地,但是别人听说了吕布把自己的义父都给杀了,便都不愿意收留他,最后在经历了一路曲折后到了刘备手下。出于客气刘备把徐州牧的位置让给了他,而吕布呢,也毫不客气的收下了。为此有人就说他是一个目光不长远的人。如果他不要徐州,而是誓死和刘备联手,以刘备的名气肯定能够大展宏图。但这个缺点还不至于送他命。要命的缺点是他太过自大。
自从吕布当了徐州牧后,整天为色所迷,公事也不处理了,从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所以他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在危险来临时,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手下有一群猛将可以供自己使用,更不听别人的意见,还狂妄地说了一句,我有赤兔马?我怕谁?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太自信了,最后败在了白门楼下。吕布在临死前是否会后悔自己的傲娇自大呢?如果能重来一次,他还会像这样吗?我想答案肯定是不吧!
为此我也不禁感慨:吕布呀吕布,你有一手好牌,却因为自己的自大而与成功擦肩而过,可真可惜。
吕布死的原因
素馨花教室 朱梓硕
吕布是一个武艺高超的人,在军阀混战的时期应该是一个香饽饽,可是为什么会被人杀死了呢?
他虽然表面英勇善战、风度翩翩,但是他也有不少缺点。
致命的缺点之一就是一意孤行。在水淹下丕时,谋士将领都诉求现在曹操栅栏未定,要去偷袭他。但是他并没有听从谋士将领的话,而是听从了妻子的话,不仅没有进攻,反而日夜喝酒取乐,丝毫没有一个将军的样子,也正他的一意孤行造成了后面他被捉住的命运。
吕布他不仅一意孤行,而且他还见利忘义。在李肃策反他时被董卓的布匹、黄金、官职和骏马忽悠住了,斩杀了他的义父——丁原。在吕布杀董卓也更能体现他的这个见利忘义。因为王允的三言两语就忘记了自己是董卓的义子,就杀害了他。所以当他在白门楼被擒时当曹操问刘备是否值得留下时?刘备说这样的不义之人死不足惜。看这就是因为他之前的不义给自己埋下了祸患,如果之前他非常义气,看在他的武力值上肯定会纳降他并重用的。
他还特别看重眼前的小利,目光不长远,也就是目光短浅。在刘备让徐州时,那本来只是一个客气话,但他却当真了,接了徐州牧。但是如果他看的长远些和刘备合作,并且退让徐州,他何不愁前途呢?因为他俩联手,曹操绝对会无比害怕。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所以被许多人厌恶,在白门楼便殒命了。通过吕布这个事件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古人说性格决定成败了。以后我要找到性格中的不足并弥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