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宁波有一家开了15年的书店香樟树书天堂因为意外一场火灾化为一片灰烬,主理人英子是我的老乡,一个发自内心爱书的女人。
我刚刚来宁波工作的时候知道有这家书店,后来有一次和几个热爱学习的朋友在这里有了一次会面,书店很小,门口种了不少的植物,很有一家书店的文艺氛围,位置在一个小区的门口一楼。因为距离我住的地方比较远,那次是我唯一去过的一次。
后来也通过英子的朋友圈看到书店的一些经营情况,疫情期间甚至为了养活书店,英子学习做烘焙,社区团购等维持着经营,今年书店的情况似乎好了一些,我能看到有一些社群活动持续在书店中开展着。
英子坚守了15年,失去的那一刻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隔了几天才在微信中缓过来回复大家,特别希望她能从这个巨大的打击中重新走出来,开创一个新的书天堂。
在中国,书店是到明清才有的概念,那时候书籍属于稀缺资源,知识也是被统治者所掌握的,寻常人想读书,必须要花费一番心血才行。
而如今,知识成为触手可得的存在,甚至因为过渡繁杂让人无所适从。但正因为如此,我们 需要书店。欣欣向荣的新式书店,对于传统的民营书店,尤其是不被畅销书所左右的学术书店,在今天走的步履维艰。他们更多只是在维持生存。但书店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即便在最美书店层出不穷的今天,也依旧需要有它的坚守和担当。
刚来宁波的时候,我的周末经常是有一天在宁波书城度过的,那时候还没有麦家理想谷和星巴克,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就可以尽情的进入阅读的世界,自己的专注力也是非常好的。
后来,思虑多了,睡不着的晚上,我会去天一地下书房读书到书店关门,那也是宁波的第一个24小时书店,即使后来运营时间开放到了10:30,周末在这里的一天,中午就近吃个饭,晒个太阳,买杯奶茶,又开始了下午的阅读。有时候还碰到周末开放日,提前报名的小朋友们在书店里搭帐篷露营。在那里我度过了很多个寂静的时光。那时候我没有太多的朋友和社交,书店是我在宁波的一个精神交付的场所,很多个晚上我都是最后走的那批的读者。再后来有了文化广场的梨枣书店,绿地缤纷城的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及各大商场必有的西西弗。他们都是我就近常会关顾的地方。
过去的几年,我经常去的这些书店都陆续关了很多,但仍然有新的书店不断在散发这力量。
在成都的方所我看到一般书店没有画册,杭州的晓岛里有高晓松的私人藏书,北京的晓岛听果壳的科普作者们分享着他们的成果,追求独立思想的年轻人聚集在单向街书店。成为互动场所的书店,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陶养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上。对比于单一的汲取知识的方式,文化空间反而为人们带去了更多的热情。
书店成为了一种共享,读书会,特邀作者分享,是我们阅读思考后的输出,也是我们的另一种共享。多样的社会里,自然有多样的生活方式,但无论哪个年代,我们都需要阅读,书店不会消亡,它只会不断重生。文化 是引导和栽培出来的结果,发自内心爱书的永远是少数人,但如果有办法让人们对书产生热情,愿意留出一部分时间去了解,美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