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事起
一直以来喜欢买书,也喜欢从书店带书回来一路上沉甸甸的满足感。这个习惯可能来源于童年时的物质匮乏,曾经为了找新鲜的书看,一天跑2、3家书店,在长春寒冷的冬天,飘着雪花,走街串巷。
我并不是书虫,读书能力也不大行,阅读速度也很捉急。但是喜欢逛书店,喜欢拎书回来的消费习惯是养成了。后来有一天在书店的橱窗忽然看到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瞬间了然。
不过随着经年累月,家里的书籍摆放日益凌乱,初始化书房时,里面占据一面墙的5门书柜已经撑得合不上门了,工作桌上面后来补装的半面墙的架子也开始倾斜变形。嗯,就连梳妆台上已经摞得遮住了化妆镜。至于飘窗、沙发扶手旁,早就已经惨不忍睹了。
想想自己现在翻书的频率,应该做出改变,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所以周末决定开始彻底收拾书柜,这次断舍离要从假装文化人开始。
|| 1. 动手原则
书柜的清理原则:
之前一时兴起买了几本同一方向的书,后来对这个领域已经失去了兴趣的;
小说、漫画,不管已经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统统扔掉,以后这个品类活在Kindle里就好了;
技术类书籍,虽然当初啃的很辛苦,有些技术实现甘之如饴、美如画,不过技术是在革新的,曾经的oracle9i、10g,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
考试教辅类书籍,架构设计师、系统分析师什么的,好像考纲已经变了几轮了,哪天再心血来潮想考时,再准备最新的教辅材料好了。
|| 2. 事发
一本一本的把书腾出来,清洁、保养、重新分类摆放。
每一本书一点一点的翻出,仿佛三十几年的人生走马灯般一帧一帧跳过。
这是上学时喜欢看《飘》和它的续集《斯嘉丽》。因为书比较厚,看到最后已经翻的快掉页了,封面也已经磨白了。这本书深深的挖掘出了我身上遇到困难死磕到底的属性。时至今日,遇到困境时,斯嘉丽不屈的精神还在鼓舞着我。当然,那个时候我看的版本还是译成郝思嘉和白瑞德,具有中文命名特色的人名翻译体系。是某年过年回老家的时候带来广州的,权且是当成一种精神信仰吧。
这是中学时喜欢看的《天使禁猎区》,唯美、残忍的少女向漫画,画风很繁复,人物很美型,剧情。。。。各种相爱相杀相食。。。。。嗯,就是挺日式BT的。
哦,这个是刚毕业刚来广州时随身携带的一期《科幻世界》,还有后来收集的九州大系列——九州缥缈录N本、羽人、 斛珠夫人。很多剧情已经依稀了,人物也有些像黑白电影中闪过的镜头,忽明忽暗。看着它们,就像是少年出走江湖历经世事后重新握起年少时手中的剑。旧剑尘封、心境不同。只是,铁甲依然在!
这是搞技术时的护身软甲,《Oracle性能调优手册》。
这是在怀娃期间看完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个应该是我掉入读历史故事最初的坑。
这是高晓松的《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这个暂时不能扔了,以后可能就买不到了,暂时把它安置在席慕蓉的隔壁吧。
|| 3. 结
扔掉了一二百斤的书,这在早些年应该是万万想不到的,毕竟自诩是爱书的人。
可是,如果以后也不会翻看的书,扔掉也就扔掉吧,冲动消费,得改;已经看过的,扔了也无妨,毕竟能吸收的已经成长在了我的言谈举止中,吸收不掉的,二次回炉也是遥遥无期,也就作罢了吧。
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于是才会有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