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人,学做父母
印象中,父母长辈似乎都没有教我太多如何做人的道理,有些道理是自己吃过亏,受过苦,或者读过的一些书里学到的。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自己不会做人。
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人教过我如何做父母,也看一些书,大多看不进去,看进去的,感觉看不进心里,无法引起共鸣,觉得都是些形式主义。
这几天,因为上课的缘故,老师推荐一本书《傅雷家书》,昨晚睡前,用微信读书看了看,一看就有点儿停不下来。
学习的这一年多以来,发现看的所有书里,作者只要一谈到有关家庭的时候,都会发现,其父母就一定是个知识分子,所以我认为,家庭的学习氛围很重要。要想孩子以后爱学习,首先必须自己以身作则。
但只有在《傅雷家书》里,我找到一个高品质的人格榜样,让我有机会去学,如何让自己做一个具有较高道德品格的人。
从家书的字里行间,竟发现了另外一种感觉,除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忧之外,那种爱表达的很赤裸,很清晰。这与我之前的观念不同,我以为爱应该体现在行为上,不用挂在嘴边,写在纸上。所以,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怀疑父母的爱,怀疑自己的存在,与父母始终有着心理隔阂的人。
一下就解了,我曾经是这样的孩子,将来,我也会是这样的母亲。
从傅雷给傅聪的信里,看到了他们之间,不仅是血缘上的父子,也是艺术上的父子,是心灵上的朋友。
忽然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想要走进孩子的心里,为他提一些人生的建议那么难。
因为,没有相同的爱好,不懂他的追求,始终做不到共情,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彼此的差异增大,渐行渐远,最后相对无言。
在我的观念里,人格的贵重胜过金钱,比起金钱,高尚的人格,更值得终身追求。
只是,榜样不太好找,庆幸傅雷先生是一个。
也庆幸,我的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和他学习相同的兴趣爱好,有机会走进他心里,成为他灵魂上的朋友。
而立之年后,才开始学做人,学做父母,虽然晚了点,还来得及,只是把不紧急的事情,突然变得万分紧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