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我一生之中最舍不得的人,最愿意为之付出的人。我把他们骄傲的放在手心,记挂在心里,捧着怕飞了,含着怕化了,但是他们却一次又一次的伤我的心。
我的父母,他们文化程度并不高。以前是住在农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农村出身,他们特别的重男轻女。他们从来不允许我为自己考虑,也不会为我着想,简言之,待在他们身边,我找不到快乐,也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生活的方向。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医生。这得赖我父亲所赐。我高中时高一学的还行,可他给我报了理科。原因就是想让我学医。说句实在的,我当时并不知道学医意味着什么,直到每次考试前挑灯夜读,直到我学习感觉比高三都累,直到大学舍友笑我基础英语连考两次都不及格,我才知道我不适合学医。
在大学里,我沉闷无语。一个宿舍里的孩子,跟人家说不了三句话。看到她们每天生龙活虎的生活,学习,我心里涌出的不止是羡慕,还有深深的失落。
我曾想,上了大学就会很轻松。一天三节课,有个大图书馆,看书,学习,生活两不误。可是,我们是医学生,图书馆里藏书好少,费尽心力去找,也找不到。
上了大学,还是沿袭高三的三点一线,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上自习,呵呵。
我那时只知道吃东西,上午才十点,就去食堂打饭。学校的食堂规定十点开饭,有时候去早了,还得等。上外面吃,总感觉不如食堂的饭菜卫生。有一阵子,我卡坏了,那个学期就去外面吃。感觉又贵还没营养。于是,下学期伊始,就不顾肉疼的另办了一张卡,哎。心也疼。
这是吃饭,还有买衣服。我上大学的时候,基本没从那里买过衣服。都是我妈在我们那儿和我一起去买的。东西不贵,可是有点土。都说大一土,大二洋,大三大四忘了娘。大概是这么说,我大概是重艰苦朴素的精神,自己没大买过衣服。
我的舍友当年还有一段神评论,光吃不买穿的。
感觉我的舍友们跟我不一样,他们不会太顾及父母,不是说他们不体谅父母,挣钱辛苦,而是他们感觉挺自由的,也许这就是父母爱与不爱的区别。
举个例子。那个唯一的外省女孩,才大一就谈恋爱。跟同是外省的男生,经常混在一起,风风火火,他的父亲在我们上大一的时候来宿舍里,帮她打点好一切。感觉人家好和谐,爸爸说,女儿答。好温馨。末了,她爸说,八月十五上xx那儿拿月饼吃。她就说,知道了。
我不说别的,他的女儿情商真的很高。在同一个宿舍里,她也是最受人待见的那个。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每天开心的跑来跑去。不会就学,她硬是把学业学的超好。名次也提高了很多。这是后话。
再说说我的爸爸。他们把我送下,只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就走了。学校放星期天,我回家。买了一大堆好吃的,他们很高兴。我爸说,这是女儿买的。笑呵呵的拿过来就吃。
不同的家境,不同的人生。我爸爸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还没吃,有没有想过这些好吃的是我省下生活费或是零花钱买来的,他为什么不制止。为什么不拒绝,不好好教育,说说我。一句话,他不喜欢我,心里也不会想着我。不知道为我好。只是为自己考虑。
我在很小的时候,也就是上初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我爸妈买东西讨好他们了。当然是些小东西,也有吃的。
他们怎么不说你还不挣钱,买什么买,先把学上好了。
我不想跟人家比父母。我只能说我的父母很烂。
更让人难堪的还在后面。我的二堂姐竟然让我时时处处让着我的父亲。可我却像掉进了陷阱,被孝顺的道德思想绑架着,没有了“自由”和人生。
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个头,他们整天说我,跟我吵闹,就没有一点点疼惜我。
我现在也大了,我不要再心甘情愿的做他们的傀儡,精神上的保姆。我要离开他们,与他们保持距离。
要不然到最后,受伤的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