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莎翁戏剧《暴风雨》的改编小说,《女巫的子孙》讲了一个围绕《暴风雨》衍生出的不同故事。《暴风雨》的主题是复仇,《女巫的子孙》沿袭了这个思路,但也并没有简单的局限于此。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当然清楚,身居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读者,不会仅仅满足于一个单薄的复仇故事。因此,她在原著数来数去只有“八个牢笼”的复仇基调中,引入了“第九个牢笼”。身体的牢笼固然沉重,心灵的牢笼更加难堪。她的关注点更多的在复仇之外,这也正是本书命名为“女巫的子孙”的意义所在。《暴风雨》中有复仇与和解,而《女巫的子孙》则走得更远,它看向心灵的自由。
在新的故事中,菲利克斯的女儿米兰达3岁就因脑膜炎不幸夭亡,再加上托尼夺走了他的戏剧导演事业,多重的打击下,复仇的火焰更旺。他把自己关在一所废弃的房子里,一关就是九年,只有想象中的女儿为自己做伴。当他化名杜克先生,应聘一份为监狱中的囚犯补习文化课的工作时,他别出心裁,把每一期的课程变为一部莎翁戏剧的排演过程。这份工作,既新颖又挑战。他喜欢这份教育囚犯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还因为这个过程本身给他带来的满足感。
《暴风雨》中女巫的子孙,自然是外形丑陋、缺乏智慧、怀有邪念的凯列班。其实,如果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正确的教育和适度的管束,凯列班也能成长为一个拥有才能的年轻人。《女巫的子孙》中,谁又是“女巫的子孙”呢?是那些需要帮助和引导的人,尤其是监狱中的囚犯,也包括事业发展不如意的安妮·玛丽和被父亲限制职业选择的弗雷迪。这些囚犯中有很多来自不幸的家庭,幼时或许就失去了父母亲人的庇护,缺少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满嘴粗话,行为粗鲁,遇事容易诉诸暴力;他们因此失去了进入正常生活的途径,逐渐走向犯罪的道路。当然,也有一些具备教育基础,仅仅因一念之差犯下罪恶的。安妮·玛丽非常优秀,刻苦努力,但却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弗雷迪有天分,也拥有事业热情,却得不到父亲的支持。这些误入歧途的囚犯,以及缺少机会和帮助的人,都渴望生命中能够发生魔法般的奇迹。
米兰达3岁夭亡,作为父亲的菲利克斯自然深感愧疚。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注意,他内心对女儿的愧疚,甚至超过对复仇的渴望。他想要给女儿一个补偿的机会,想要守护着女儿健康成长,但这已经无法实现。他用内心的仇恨、怨愤、愧疚,铸造了“第九个牢笼”。而在实施整个复仇计划的过程中,他渐渐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在监狱的授课过程中,他找到了为师为父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他能够耐心引导,搞定一个个刺头儿,把大家组织起来,订立规矩,严格执行,克服困难,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完成整部剧的精彩演出。演出之后的总结,更是对所有人的启发思考,是对每一位学员的教育和提升。每一个参与的人,都从整个课程中有所收获,包括菲利克斯本人。
在有限的条件下,菲利克斯汇集所有学员的力量,完成了复仇大计。而这复仇,却不仅仅是为了私人的利益,更多的是保护了参与行动的所有人的利益。这当中,自然包括那些囚犯们未来继续接受教育、提升自己、重新赢得正常生活的权利。在整个准备、拍戏、总结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充分发挥了个人的创造力,他们爆发出的能量令人惊叹。他们不是废柴,不是卢瑟(loser,失败者),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能量,完成艰巨的任务,只要能够获得适当的引导和机会。而菲利克斯正是能够提供引导和机会的人,他的强大“魔法”,就是这些珍贵的帮助和引导,他不仅能够导演舞台上的戏剧,更能够导演他人和自己的人生。菲利克斯帮助了“女巫的子孙”,而“女巫的子孙”又何尝不是帮助菲利克斯走出困境。他们之间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菲利克斯曾经陷入复仇的渴望和对女儿的愧疚之中,他的心灵被囚禁在这“第九个牢笼”。遭逢人生的挫折并不可怕,但仅仅沉溺于痛苦、愤怒和愧疚之中,无济于事,只能让自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陷入黑暗之中。只有放下仇恨,打破自己铸造的“第九个牢笼”,将痛苦化为最强大的“魔法”力量,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把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导演向美好的未来,他的心灵才重获自由,他的人生才重拾光明。
2017.08.04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