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昨夜直至凌晨两点才睡着,闹铃响起的时候,杜若翻个身就把它关掉了。不知道过了多久,门外响起奶奶充满怨气的声音,他本不想理会,却因为懊恼,睡意全无,躺了十多分钟之后,也掀开被子起来了。屋内静悄悄的,墙上的钟滴答答地走,奶奶下地去了。
八点多钟,太阳已经离开海面很远了,这个点,藏身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会感到森森凉意,而站在阳光底下又觉着过热,不一会儿后背似乎有团火在烧。杜若喜欢站在树下,抬头能看夹在树叶间闪烁如钻石的光点,让人想起湖面粼粼的波光,低头则能看见不规则的块状或圆形的斑驳树影,光怪陆离,杜若每每看着,恍惚觉得时间于指尖缓缓流逝的触感,柔软的,是手在有力度的水中的感觉,忽然间又有满腹欲抓不能的惆怅。
杜若蹲在树下,在井旁搓洗衣服,百无聊赖,心不在焉。白而干燥的洗衣粉有很多泡沫,太干燥了,杜若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石灰,水浇在石灰上发出滋滋的响声,像漏电。阳光很晃眼,他总是走神,且不可避免地想起旧时课本里写的一棵大而古老的树,四五个孩子手拉着手才能围住它。杜若想那得多大啊,该有百多年的历史了,怎么这里就没有一个这样的院子,在他出生以前的几十年里,有一棵树在生长着,为他在生长着。书里还写过皂荚,似乎是一种可以用来当洗衣粉的东西,杜若一直想看看,可惜也没有,他打小生活在这个地处中国西南角的小村庄,没出去过,无处可寻。
杜若爱看书,是个书迷,就连教科书他也不舍得弄坏,往往一个学期下来,同桌的书皮都找不到了,他写满了笔记,却不曾有过一个折痕。镇上没有书店,好不容易去市里念高中,学校门口有兼卖杂志和盗版书的文具店,他下晚修后总会在那待上个把小时,翻自己喜欢的杂志,也买一些拿回寝室看。
有一篇文章,忘了是贾平凹还是冯骥才写的,太久远了,想不起来,是关于榆钱儿的。夏天的时候,儿童们全都挎上篮子齐齐奔向那棵榆树,哥哥在上面摘,妹妹在下面捡,每天捡上一篮,能换九月份的学费。很淳朴很快乐的生活。杜若当时是这么想的。但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榆钱儿是种什么东西。此外有养蚕的,那是春天的事了,孩子动手做了个纸箱,巴掌大小,里面放了棉花,养着蚕。可宝贝的东西,吃饭是揣着,上学堂也带着,趁先生不注意,拿出来偷偷地看,嘻嘻地笑。然而就连蚕,杜若也未曾见过。蝴蝶倒是哪里都有,可那是女孩子才会喜欢的东西,不见得哪里漂亮。
杜若洗着衣服,泡沫在桶壁积了厚厚的一层,他用手掌捧起来,丢在水沟里。已经堵塞了,后面那些黑色淤泥怎么清都清不干净,久而久之一阵恶臭幽幽地飘出来。幸好不太严重,水流得出去,等洗完衣服,再去清一遍。
很安静,安静到能感受到灰尘在阳光下浮动,有些东西落在上下动着的肩膀上。杜若想起在日记里写了很多遍的词语: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