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每个人的身边,都会发生这样的事:平时看起来身体很好的人,一检查,往往就是重症,甚至有些人,说没就没了。而这些人,多数都属于比较年轻的群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1)对健康标准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只要不住院打针,身体就是好的,就是健康的,在农村更为明显。大家把是否进医院作为评判健康的标准,这是错误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健康的十项标准,分别是: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⑨头发光洁,无头屑;⑩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而现在大部分人,只在乎有没有疾病,很少去关注心理、社会适应,甚至身体出现轻微不适、虚弱无力时,也觉得是健康的。
(2)对身体的综合认知能力不够
这涉及到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因为很多人都把是否进医院作为衡量健康的标准,过度依赖医院。而医院,又以检查指标为标准,来衡量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所以,大家的身体健康完全看检查指标,只要检查的各项指标是正常的,就认为自己没事。
大家肯定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头很痛,去医院医生就让你抽血化验或者做各项检查,一通操作结束,发现各项检查指标都是正常的。医生就告诉你,你是正常的。但实际上,头痛本身就是身体做出的不良反应。还有伙伴眼睛胀痛,去到医院,医生就让你去做眼科检查,结果也正常。而实际上,有可能是你最近熬夜太多,肝血耗损过重,进而引起眼睛不适。
这些症状在中医上,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但西医的判断你却是健康的。
一方面,西医的检查指标是固定的标准,它忽略了个体差异化。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那么指标也应该有所差异。而很多数据指标在器官或者身体发生器质性改变之前,数据指标基本都是正常的。当数据指标超标时,说明身体或者器官已经发生了器质性的病变。此时,可能就是重症了。另一方面,西医哪痛治哪,忽略了人是一个整体,既然是整体,就需要从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六腑去综合考虑病因。而不是头痛治头、眼痛治眼,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中医则考虑人体的整体性、差异性以及环境、情绪等各种因素。
对于中西医选择,大家可以参照:什么病看中医,什么病看西医呢?健康攻略收藏起来!
所以,我们身边很多人平时没事,一旦身体不舒服时,去检查就是重症。这与检查标准以及治疗思路,都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这不代表说要大家排斥西医、完全相信中医,而是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症状以及中西医的优劣势及区别,在关键时刻,才能快速找对方向,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
(3)忽视亚健康症状
绝大部分的慢性病,都是积累下来的。比如:失眠、腰酸背痛、手脚麻木、头晕头痛、耳鸣、精神萎靡不振、怕冷、心烦意乱、月经不调、恐惧、不想社交等亚健康症状,因为这些症状不足以影响生活和工作时,绝大部分人都是忽视的,都不会重视。久而久之,这些症状引发了身体的病变时,已经比较严重了。
另外,有些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时,比如咳嗽、头晕头痛等,觉得自己抵抗力不错,坚持一下就能好了,最终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不只是悲,其他几种情绪过度,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心主喜,过度兴奋、喜悦就会伤心,如牌桌上抓到一张好牌,这种兴奋不知道引起了多少人心脏病发作;肝主怒,过度愤怒就会伤肝;脾主思,思虑过度就会伤脾,经常加班、工作紧张的人,常常会感到四肢无力,肌肉酸痛,这就是伤脾的现象,因为脾掌管着人的肌肉。
所以,情绪管理对健康十分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女性整体寿命高于男性,因为女性更懂得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是原因之一。
这里也提醒大家,定期的体检对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检查报告,但至少是我们作为健康参考的指标之一。
(4)不懂释放自己的情绪
情绪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用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一些人,为人处世非常得体,不会轻易与别人发生冲突,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但这部分人往往会让我们意料不到,容易患上一些重症,因为他们不会在别人面前释放自己的情绪,长时间的压抑,容易使身体出现问题。比如女性的乳腺癌,多与情绪有关联。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人的情绪需要抒发出去。比如遇到悲伤时,大哭一场心情往往会恢复平静,但如果沉浸在悲伤情绪中就会影响身体。因为肺主悲、忧,悲伤、忧虑过度就会伤肺。
(5)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影响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如长期抽烟酗酒、熬夜、饮食不规律、不运动等,都是引发疾病的因素。
想要获得健康,就需要我们提高对健康的认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地龙蛋白科普」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ars864/article/details/1212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