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校园题材的电影,最容易想到的,是《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这些电影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感化那些处于人生转折阶段的孩子们。可是有一部电影,同样是校园题材。同样也有负责任的好老师。但是,它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绝望——电影《超脱》。
亨利是一名文学教师。他被聘任到一所中学做代课教师。这所中学,有着全区最差的生源。很多学生的表现低于同年级应有的水平。学生家长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们自己则自暴自弃。更有甚者,学生之间的欺凌,甚至学生辱骂老师,都是家常便饭。
亨利独居。他唯一的亲人,是住在医院的外公。外公年纪大了,经常会犯糊涂,甚至有时会把自己锁在病房的卫生间里。亨利经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
亨利七岁那年,母亲服用安眠药自杀了。当亨利长大后,他隐约察觉到,母亲在年轻的时候,被亨利的外公性侵过。所以亨利对外公的感情有点复杂。即使在他成年之后,与童年、与母亲有关的记忆片段总是不时地在脑海中出现。这令他经常感到非常痛苦。
也许是因为亨利有着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所以亨利对于不幸的孩子,总会多一分悲悯。
一天晚上,亨利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个未成年的小雏妓,艾丽卡。艾丽卡浓妆艳抹,举止粗鲁,轻浮浪荡。甚至明目张胆地在大街上揽客。但是艾丽卡明显年龄还小。她的脸上、身上带有明显的外伤。她无家可归。
亨利把这个孩子像流浪猫一样地捡回了家。他给了艾丽卡食物和一些治疗外伤的药物。允许艾丽卡住在自己的家里。心怀感激的艾丽卡,尽自己所能来报答亨利:她做饭、做家务。帮助亨利照看外公。听亨利诉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但是毕竟,亨利无法提供艾丽卡成长所需的所有条件。亨利最终把艾丽卡送到了相应的儿童收养中心。此后亨利不时地去看望艾丽卡。
亨利代课的班上,有一个女学生叫梅瑞狄斯。她在学校时,会因为肥胖,而被同学嘲笑、欺凌。
而当梅瑞狄斯回到家后,她的兴趣爱好与生活方式不被父母所理解。梅瑞狄斯热爱摄影和绘画,但是这却遭到了父亲严厉的指责:“你为何不画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呢?譬如明快的颜色。我白天辛苦工作,晚上的好心情也被你的青春焦虑症给毁了。知道了吗?我对你所谓艺术烦透了!”
和很多父母一样,梅瑞狄斯的父亲对她的想法不理解,也不愿尝试去理解。在他看来,只要孩子的成长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是错的,需要被矫正。他不愿思考自己的言语暴力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仿佛自己白天辛苦工作一天,晚上回到家,理所当然地应该看到一个完美的、优秀的孩子。否则,就是孩子的错。
所以,亨利调侃道:应该设一个强制条件,在人们打算做父母之前先培训。
亨利看到了梅瑞狄斯的无助与脆弱。他想要施以援手,但是实在是力不从心,更何况亨利也是心中有伤痕的人。最后,绝望的梅瑞狄斯选择服毒自杀。
这所学校里充满了让人头疼的学生。但是,所有老师们看到的,这些孩子们的叛逆、不服管教、骂人、打架,都是因为茫然,因为找不到方向。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尖叫。他们恐惧,他们愤怒。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求助。
在亨利的课堂上公然挑衅过亨利的男孩子,却在亨利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说“我会想你的”;
因为虐猫而被送到心理辅导室的男孩子,在面对质疑的时候,眼神空洞而茫然地说:“我被困住了,就像那只猫一样”;
一个几乎放弃自己学业的女孩子,面对老师为她描述的未来的生活场景“你只能和80%的美国劳动力竞争最低工资的工作,而且一辈子翻不了身”的时候,眼神中有着藏不住的迷茫与恐惧。
无助的孩子们背后,是不负责任的家长。
当孩子们触犯校规,被责罚甚至被开除时,家长们只会态度强硬地指责学校没把孩子们教好。但是家长们很少认为自己该对孩子们负有责任。当学校举办老师与家长们的交流活动时,几乎没有家长来参加。
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欢乐的结局。电影很压抑,也很真实。电影的结尾,茫然的人依旧茫然,无助的人依旧无助。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面对着生活中所有的绝望,有人会就此沉沦,有人会努力挣扎。在努力过后,也许会看到希望,也许不会。但是,你必须选择平静的接受。因为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