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被自己的杂念困扰,脑子里同时冒出来很多种声音,在这些声音里,我不知道该听从哪一种声音,而陷入这样的情绪之后,自己也不明白,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刚好读到一本书,《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这是特别吸引人的一个书名,更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一头大象如何能躲在一只蚊子后面还不被我们发现呢?怀着好奇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它的作者是两位德国心理学家,从业多年,有丰富的教学和心理治疗的经验。因此书中的案例均来自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客户。这也就使得读者读书的时候,非常容易跟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深远地思考。
跟其他心理类书籍相比,她没有干巴巴的理论,所有的陈述都是由一个具体的故事展开,让读者跟随者“主人公”的视角,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随后又跟着作者的视角,在关键的环节,开始分析主人公们情绪背后的需求。既有故事,又有思考,非常舒畅易读,有滋有味。
书中的精华非常多,读到下面这个部分时,我的感触非常深,摘取出来跟大家一起仔细品读。
我们的生活道路上有许多岔路口,每个路口都有虚拟的路标,指引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应该做什么或者选择哪条路。这些路标可以提供帮助,例如:
“重视你的需求!
“放手试试看!"
"不要人云亦云!
"正视你的感受!"
"相信你自己的判断力!"
另一些则妨碍并限制我们发展的可能性,导致我们内心大象的形成,特别是那些不允许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基本需求的规定和禁令。这些路标上可能写着:
"你要理智点!"
"你要尽力去做!
"不要那么自私,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不要那么敏感!"
"不要那么让人扫兴!"
照我说的做!
这些话不一定是明确地说出来的,它们常常隐藏在字里行间,影响着家庭中的氛围。它们也不一定在每种情况下都是错误的或不合适的,但把它们作为唯一选择就不对了。无论如何,我们通过这个过程学会了区分在不同情境下哪些感受和需求是受欢迎的或不受欢迎的,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这段文字里有个词叫大象,在这本书里,大象指的是那些不允许我们关注自身感受和需求的规定和禁令。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关注自身感受和需求的时刻其实非常多。如果你实在想不起来这样的时刻,请先回想下在你的脑子中,是否经常会有两种声音在打架。
一个声音说:我高兴就好。
另一个声音说:家人的高兴对我来说也很重要。
一个声音说:我想去放手试试看。
另一个声音说:这事儿有风险,还是要谨慎。
一个声音说:我其实还挺好看的。
另一个声音说: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啊。
为什么我们的脑子里常常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在互相吵架呢?因为你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往往蕴含着你的最真实,最本质的需求。而第二个念头则代表着你用自己的理智分析了当下的情况之后,做出的判断。第二种念头会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伤害,同时也会限制和妨碍我们自身去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当我们的脑子里出现两种声音的时候,甚至两种以上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步是探寻第一个声音背后自己真正的情绪和需求,要完成这一步需要对于人的情绪种类有稍微全面的了解,还要培养对于自身需求的觉察能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觉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步是当第二种声音出现的时候,倾听它,接纳它,第二种声音为我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可以使我面栽跟头,我到底害怕发生什么。
第三步是找到在第一二种声音背后,自己是否有第三个选择,而那个选择才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个方法适用的范围很广,当你的内心处于矛盾、内耗、冲突和纠结中时,就可以使用。
当我们被脑海中的各种声音指挥、迷惑时,不防先找到心底泛起的第一种声音,在脑子里反复回响,重复出现,任凭我们如何用理智去思考、梳理也抵挡不过的那个声音。从这个声音里寻找我们最真实的情绪和需求,从别的声音的寻找自己害怕的东西,然后从这两种声音里找到第三种选择。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既不是盲从,也不是拍脑袋,而是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之后,想要勇敢做自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