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讲述方法论的书,这个类型的书没有太多主观性的感受可以讲,就直接给出我的笔记整理,下面的整理会把全书分成三个大部分分别展开。(本书每章最后都有阅读练习来印证这一章的内容,很值得一试)
第一部分讨论的是论证的结构,包括:论题、理由和结论,只有清晰地了解了一个论证的具体结构,我们才能针对性地发现其中的问题。
学会提出好问题
学会提问其实就是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问题,所谓批判性思维包括:
-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海绵式和淘金式。前者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后者这种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要真正实践批判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互相补充。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真掏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而同时你还得真有点在沙子里挑金子的本领才行。
对于批判性思维又可以分为强弱两种,而显然我们应该更强调和应用强批判性思维:
- 弱势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思想封闭,只想抵制和驳倒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而不关心能否更接近真理。)
- 强势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思想开放,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
批判性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取长补短,而「价值观」和「情感」则会称为这个听取过程最大的阻碍。
价值观。这个社会的重要纽带还是建立在价值观的相似性上。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会不自觉地和那些价值观形似的人为伴,这样才觉得放心自在。因此,我们许多社会交往和学习经历都始于和那些拥有类似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交流。在这方面,想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自己尽力理解那些话我们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价值观相左,并不妨碍两方都是讲道理的人,但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只愿意挺那些价值取向相似的观点,党同伐异,而我们必须与这种倾向做斗阵。
情感。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有感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观点或者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会把其他立场当成当成针对你自己的攻击,而忽略了他们的正当性——尤其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和立场并不是特别有理有据不容辩驳。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论。两种有代表性的论题:「是什么」和「应不应该」。
学习音乐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家庭暴力最常见的诱因是什么?服用帕罗西汀是不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
以上的问题有个共同点:对他们的解答无一例外都要描述世界万物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方式。这些论题属于描述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公立学校应不应该教授智能设计?对医疗补助欺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应该立法禁止使用运动型轿车吗?
以上问题需要的答案都显示出世间万物应该呈现的样子。这些论题都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他们提出的都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需要的是规定性的答案。我们将这些问题成为规定性论题,社会争论通常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有说服力的交流或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是结论,乙是结论的支撑材料。如果没有提供支撑断言的陈述,则该断言不能称为结论。我们将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在一段陈述中找到作者的结论很重要,这是通往批判性思维的必经之路,有时候作者并不直截了当地说出他的结论,这是我们就得依靠推理来得出,往往作者摆出种种观点来加以证明的就是他的结论。
理由是什么
在一个有效论证中,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第二部分讨论在论证过程中的陷阱,包括:歧义、假设和谬论。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极为复杂,很多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只有准确理解这个词语到底表达了哪种含义,才能准备理解作者的意图。
为了确定哪些词语意思不明:1.以论题为线索确定可能的关键词,例如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其中高收入和幸福感的意思都是不清楚的。2.找出哪些词语在确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留意抽象的词语,一个词语越是抽象,人们越是可能对它做出多重解读,例如平等、责任、侵犯等等。4.通过反串判断: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语?如果是,那你就找到了可能存在的歧义。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很容易造成理想思维的短路,通过直接连接情感线路来绕过描述性的意义通道,从而欺骗人们的思想。例如牺牲和公平,其中的某些含义因为激发我们心中的特定感情而获得了附加的情感色彩。而这些词很可能会被利用来欺骗我们的感情和思维。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在所有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而这些想法有些时候很可能是错的,或者起码存在对立的观点。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优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希望能说服你,让你全心全意地接收这个论证。
当你试图理解一个论证的时候,你的任务很像是理解一个魔术的原理,你眼看着手帕放进了帽子里,出来的确实一只兔子,要理解这个魔术,你就得搞清楚魔术师暗地里的那些把戏,同样的,在论证中你也得找到那些暗藏的把戏。事实上,这些把戏就是没有名说出来的想法,我们把这些没有名说出来的想法称为假设。
假设有以下特征:
- 隐藏或没有明说来
- 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 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 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有两个地方可以寻找假设,寻找理由需要他们才能证明结论的假设,以及寻找理由需要他们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设。前者称为价值观假设,后者称为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论
三张常见制造谬论的诡计花招:
-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区域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绝大多数的谬论——循环论证、滑坡谬误、区群谬误、诉诸主观情感等等——都是基于这三点变换组合制造的。
第三部分讨论证据的有效性。
对于事实的断言,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相信他?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来加以证实。如果在论证中没有给出相关证据的话,那么这个断言就是孤立断言。
最主要的几种证据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这些类型的证据有效性都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根据论断的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而即便证据的正确性得到了保障,也要警惕是否有替代原因、数据是不是欺骗了我们、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以及还能得出那些结论。
是否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也就是把相关当成因果,在因果断言中普遍存在。
数据是不是欺骗了我们
利用正确的数据来说谎,是非常常见的欺骗招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用平均值来掩盖中位数以达到欺骗目的(例如你和马老板的平均身价是百亿人民币来说明你们都是富豪)。其他的数据欺骗招数还包括:不知来历或带有偏见的数据、替换结论(数据和结论根本对不上)、省略数据(故意省略不利的数据)、换一个表达方式(把绝对值换成相对值更能打动人)
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那些只想告诉我们他们想让我们知道的信息的人,就会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正面的特点,而且是不厌其详,活灵活现。但是他们会隐藏那些结论的负面因素。
不完备推论出现的理由: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犹豫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持论着的知识总是不全面的、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持论着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
还能得出那些结论
我们从相同的理由当中得出不同结论时因为我们的背景不同,目标千差万别,这样我们在决定将理由和结论连起来的时候必然会被不同的假设所吸引。
常见的思维方式是二分式思维方式:非黑即白。这会妨碍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这需要我们跳脱出这种局限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当前的理由是否还能推出更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