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把自己鼻子抓伤了一道,老公要给她涂药膏。
女儿一边跑一边说:“害怕!害怕!”
“有什么好怕的,又不痛,快点!”
女儿却跑得更猛:“怕,我怕!”已经开始带着哭声。
老公想去抓住女儿,我赶紧摇头示意,然后走过去抱起女儿:“宝宝害怕涂药膏,是吗?”
她搂着我脖子使劲儿点头,眼睛亮了一下,然后紧紧贴着我。
“爸爸没有听懂宝宝的话,你一定很难过吧?你想爸爸怎么做呢?”
女儿指着老公:“爸爸涂!”
于是老公耐心做示范,给自己涂,给我涂,再涂到宝宝手上,最后才涂到鼻子上,她很开心,很配合。
女儿紧绷的身体,也终于放松下来。
当晚,我特意拉着老公坐下来,就涂药膏的事情聊了很久。
最后我们都觉得,面对孩子,先肯定她的情绪,再寻找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孩子才会信赖父母。
因为真正的爱,就是:我看见真实的你。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成人之间,也常常因为自己不被理解发生争吵。
比如丈夫回到家说:“怎么家里这么乱!”
妻子可能马上回答:“我天天带孩子累死了,哪有空收拾!”
这种回答没有回应丈夫的情绪,丈夫会觉得被忽视,就容易被激怒,接着两人继续互相指责,那么一场争吵就在所难免。
但如果妻子这么回应:“是啊,太乱了。带孩子太累没空收拾。”
丈夫的情绪可能就会得到缓解,觉察到妻子的感受,表示理解:“老婆辛苦了,我陪你一起收拾吧。”
那么这场争吵就可能避免,因为两人都看见了彼此。
再比如,你在某宝买了一件衣服,发现有色差,找客服投诉。
如果是一般的客服可能会说:“我们拍照时已经特别注意了,也没有进行修图,都是原图,可能是您电脑显示有问题。”
那么你可能会被激怒,决定拉黑此店铺。
但如果客服说:“有色差的确让人不舒服,感觉像买错了,您生气我很理解。”
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好受了很多?
如果色差不是特别严重,你可能就决定算了。
这就是被看见的力量。
懂得你的感受,看见你的付出,站在你的角度回应,哪怕只是重复你的话,就会让人产生认同感,因为这是一种类似母婴一体的关系。
廖一梅曾说:“这个世界上,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算什么,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其实,爱的核心便是了解。
但我们由于个人认知,对爱的理解,会有一些误会。
如同很多父母,自认给予孩子许多爱,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求,最后却塑造出了“熊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熊孩子”都是因为不曾被看见。
《超级育儿师》里面有一个五岁小男孩,家人陪伴少,沟通少,孩子痴迷电子产品,眼睛受损但父母如阻止,他就会暴怒,摔东西打人。
在幼儿园也总打同学。
家长和老师对他很无奈,关系越来越僵化,而他的“熊”也越来越严重。
但当育儿师问他:“你是不是很孤独?”他顷刻安静下来,轻轻点头。
那一刻,他是柔软的,没有攻击性的。
心理学讲,儿童会在三种情况下发脾气:
当他没有受到关注的时候;
当他不被理解的时候;
当他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节目中的熊孩子几乎没有受到过关注。
通常父母在家,也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孩子不知道与谁相伴,就只有看电视玩电子产品。
而当家长以“保护眼睛”为由,阻止时,他就会异常愤怒。但家长不知道的是,他的愤怒由来已久。
他依赖电子产品,其实是在呐喊:我很孤独很无聊!我需要陪伴!
但没有人理解。
当一个孩子长期不被关注,不被理解,他的愤怒就很容易被触发,而且这股愤怒的爆发力很强,孩子无法自控,甚至会出现自残。
很多父母看到这种情况,并不明白其中缘由,只觉得孩子太不听话,需要整治,用暴力恐吓。
但暴力通常只会催生暴力。
因为就算孩子暂时被威慑住,他内心的愤怒并没有被发泄出来,那么他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排解,摔东西,搞破坏,欺负比他弱小的孩子。
最后心理就会变得不健康。
真正的解决方法,让孩子重新被看见,被关注。
当他内心得到足够的爱,就会变得丰盈,内心积攒的委屈自然会消解。
当内在力量成长起来,就会慢慢学会控制情绪。
但作为普通父母,有些时候,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持续觉察孩子内心。
那么,当你暂时无法共情,无法满足孩子需求时,怎么办呢?
真诚地告诉他,孩子会接受。
比如每晚入睡前,女儿需要我给她讲故事。
讲了一个又一个,她仍然不睡,大喊大叫,在床上滚,拍我脸,要我起来陪玩。
于是,我坐起来,问她:“宝宝不想睡是吗?你是不是想要妈妈继续陪你玩?”
她说:“是。”
于是我告诉她:“宝宝想要妈妈陪,可妈妈今天太累了,想要好好休息一下,是妈妈体力不够,不是宝宝的问题。”
说完之后,宝宝并没有立刻安静下来,我们重新躺下,我温柔地看着她,不说话,也不动,没多久她自己悄悄地睡着了。
我看着她,内心特别感动。
至此,我方才明白,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也要看到自己的内心,并接纳你真实的心理状态。
因为儿童的内心很敏感,他们可以感受到成人潜意识中的东西,父母不掩饰,内在一致,便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当情绪遇到真实,就会逐渐被消融,沟通的本质,是心灵相互了解。
其实,婴儿满6个月后,就会慢慢明白“妈妈属于她自己,不属于我”,妈妈并不能时刻服务于他,完全把自己奉献给他。
只要在6个月前,婴儿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爱,接受妈妈是个体,就会容易很多,并且他会逐渐明白,人与人之间是独立的,需要边界。
这有利于建立他和母亲之间的平衡关系:妈妈能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妈妈。彼此平等,彼此尊重。健康的母婴关系由此诞生。
所以,不要害怕不能满足孩子,只要你理解他,肯定他的需求,并用真实的自己与他沟通,孩子就会学会接受,学会尊重他人。
爱从来不复杂,只是我看见真正的你,明白你的需求,懂得你的委屈,理解你的渴望,并且接纳你,告诉你:真实的你,很好。
正如《完整的成长》中有一句话:接纳一个真实的存在,就是爱。这种爱,最博大、最真实、最深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