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抽象思维是上学的目的。教师希望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环境中,问题是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事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
什么是具象?是指具有实象存在,与抽象相对。具象是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的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它不仅仅是感知、记忆的结果,而且打上了作家、艺术家的情感烙印,受到他们的思维加工。它是综合了生活中无数单一表象以后,又经过抉择取舍而形成的。从心理学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具象的运动过程。具象的运动过程主要是激发、强化作家和艺术家的情感,并与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旦进入具象运动阶段,创作者往往是情不自禁的,甚至是如痴如狂的,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很少受抽象思维的控制。具象不是抽象思维的起点,而是在抽象思维的作用下,选取、综合表象的结果。
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新旧知识进行重组进入工作记忆,前提是需要调出旧知识,这时候脑子容易出现卡机,短路。并且抽象知识是深层知识,具体知识是表面知识。
抽象概念难以记忆原因:抽象概念一般多是未知领域,需要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需要我们的大脑进行提取相应的知识点和选择知识的途径;
掌握深层知识:面对陌生的知识点,需要尽可能多地找到能够证实它的例证;接受现实,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的期望;
反复练习方法论接受深层知识的前提就是:反复练习。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充分的练习,他是不可能精通任何一门知识或者一种技能。比如舞台上的演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不断磨合知识技能,让他们实现在大脑里自动运转。
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因为他连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都不能掌握,就比如数学连基本的公式都记不住,做题又怎么可能做得出来呢?更别说又快又准确的解题了。一个语文不好的人,数学也很难好的起来,因为学习数学不单单只是计算而已,至少对于概念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的,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很多极端的例子,优秀的人各个学科都优秀,学习差的人,一个地方没做好,它的影响往往不只在那一处。
知识迁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聪明的人一般而言也比较善于知识迁移,能够看问题看到本质,而不是仅仅只看到表象。那么,知识迁移该如何锻炼呢?
这是以对相关知识有深入理解为前提才能做到的,首先,你要明白我们是如何理解事物的,当我们听到或读到某段话时,我们会利用大脑里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所以,你对某个知识的相关信息储备量要足够多,并且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它的本质。如教语文,教学生不单单要了解表面的意思,更要了解文本背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