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的情况下看到了易仁永澄老师的《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好像把很多前面遇到过的一些概念或者知识点,给串起来了。
6条元规范包括: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利他主义、同侪力量、本质导向。
什么是元规范
看到元规范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提到的元认知能力,应该是同一个元。看到正文的解释确是如此:
什么是元规范?1976年,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主要指反应或调解认知活动的任意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元认知理解为认知的认知。那么,借用元认知的这个概念,确定出元规范的定义:元规范就是规范的规范。
在这里还顺便了解到了元认知的来源,遇到元规范这个概念的时候有“惊到了”和“惊喜”的感觉,仿似收获了什么宝贝和见到老熟人的感觉,经典的知识总是在不同的优秀作品间流动着。
1、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源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永澄老师把它衍生出三个层次的含义:
1、意愿。只有自己想要(Want)改变,改变才会出现。
2、资源。每个人的资源都是充足的,只要想要就说出来,说出来资源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3、选择权。每个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选择的权利,在面对刺激的时候,将大脑暂停6秒钟让心灵跟上来,那个时候积极主动的自己就会回来。
4、自我决定。自己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因为达成而感到满足才是最强大的动机,它决定着自己究竟是谁。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资源都是充足的,当自己明确想要什么,并且积极主动地去自我要求和努力的时候,所需的资源会来到你的身边。
有时遇到一些事情或许有些东西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如何去回应与处理。
关于选择权这一点,之前在一个工作坊上也有说到,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我们的选择,我们一生就是由无数次的选择组成,由这个层面上看,只要发自内心想要改变,那是可以改变的,从当下就可以开始。
从想要去改变开始,这个想法也是第一个积主动的选择。有了想法之后,会促使自己去思考自己现状是怎样,要怎样改变,往哪方面改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改变,具体该如何做,有什么条件或者资源可以帮助到自己的,而这每一个过程都会面临很多不同的选择,同时选择权一直在我们自己手上,自己的人生确实是由自己决定与把握的。
积极主动是成长的元基础,因为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是最强大的动机,有了充足的动机自然会去对自我进行要求,帮助自己成长。
2、刻意训练
永澄老师认为:刻意训练就是能力提升中最小化的训练方式。刻意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让学习区变成舒适区。
1、精细分解。将整个技能提升具象化,并且分解至极致的技能环节,每次训练只针对一个技能环节训练。
2、放慢速度。不要“求快、求速成”!精准地体验、感知、学习该技能环节的状态,用慢方法实现快成长。
3、重复训练。刻意训练中的重复体验是对“精准”一词的再次强调,尽可能感受到所训技能环节的所有细节。如果离开了精深区的训练,那还不如早点停下来。
4、强化反馈。刻意训练是一个不断犯错、持续改进的过程,而强化体验、觉察并给出反馈才是重中之重。
5、拒绝自动完成。不要用“我感觉我会了”来自动完成训练(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放弃了选择的自由),保持专注,对技能目标的感知,不要自动完成。
关于刻意训练,一直以来都是从字面去理解,没有深入思考过其背后的智慧,也没有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解读。看到老师对刻意训练的解释与提炼之后,发现自己在过往陷入很多误区。
1、刻意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科学地把需要提升的技能细分到极致的环节,每次训练只针对一个环节。
2、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精准体验、感知、学习该技能环节的状态,切忌求快求速成。确实是这样,日常中做事如果一心求快求速成,心态往往是浮躁的,对一些细节或者关键点的感知会弱化甚至被忽略了,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回头去看的时候也不能很好地看到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可以改进。
3、然后进行重复训练,重复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次数,而是需要根据每次训练的情况与结果,觉察当中的错误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地给给出反馈,并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
4、保持专注、对技能目标的感知,同时需要避免掉入自动完成的坑——“我感觉我会了“,如同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会了,但是考试或者是脱离了书本的时候,却不会了。
3、作品声音
永澄老师认为:影响力 > 注意力,而提高自己影响力的一个很好的规范就是:作品声音。作品声音这项规范的细节有以下4点:
1、先想后做。做之前想清楚,有目的有标准地去做,能更好实现有成果的成长。
2、成果导向。做到底(或者称之为:做完)、产生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完成的层面,而是将成果产出。
3、作品效应。真正脱颖而出的人都是因为给出了作品。
简单概括就是想清楚、做到底、出成果、有作品,用这四个标准来要求和给自己反馈,先想清楚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做到底,连做完都达不到,如何期待做好。
如同我们007经常说的完成比完美重要。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完的层面,养成了做完的习惯之后,要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产出成果,做出作品。
有质量的作品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影响力,能奠实自己在对应领域或者群体中地位。与此同时因为有了影响力,往回看想清楚、做到底、出成果这几个层次的时候,可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实现正循环。
4、利他主义
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帮助他人实现价值的过程就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最佳途径。
关于利他主义元规范,包括6条内容: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照亮盲区、用绝对坐标沟通、一次性交流、避免甲方思维、认真提问。
关于这一点,在很多名人或经典著作上都有利他这个思想。利他细分下来有很多内容,把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会自然地“利他“,比如:有事与人沟通,可以把要表达的东西编辑好一起发过去,而不要一个短句一个短句地发;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要先自己思考,去找方法,而不直接做伸手党;不要因为自己是用户或者客户就对别人颐指气使;等等……
5、同侪力量
同侪力量包括:导师指引、成长小圈子、榜样力量、社群策展。
成长者的价值观并不是快,而是在于长久。要知道,一个人走得确实快,但是一群人走得才更远!使用同侪力量,可以获得团体的身份定位、彼此的承担和支持、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获得积极正向的影响、创造更大的成功感并拥有内心的力量,这些优势一个人是得不到的!
看到这个,我们007不就是这样吗,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成长的路上不在于快,而在于长久,一个人速度会快一些,但是却很容易被各种阻力轻易击退,一群人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实现的更长久的成长。
6、本质导向
做事情要抓本质,我们并不是要做简单或者困难的,而是要做重要的,本质导向就是最重要的。
以成长为例:
如果抓住了成长的本质——个人价值积累的过程,那么,所有和成长有关的话题都有了出发点。阳志平老师曾经定义过学科的三要素:最小问题、核心话语体系、二级推演体系,如果站在本质导向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成长就是最小问题、核心话语体系应该是价值,二级推演体系就是和价值有关的各种事项!
具体怎样做,文中以个人成长为例,给出了5个方法:站在价值的角度思考、要事优先、抓手思维、谨慎吃药、不满足于有效性。也有提到What提问工具、五个Why、结构性思维等,抓本质的一些其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