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喜欢熬夜,玩手机一玩就停不下来?
这个现象其实是慢性疲劳导致的。
那慢性疲劳是怎么发生的呢?工业给人类带来了无尽资源的同时,也给人类灌输了一种非常反人性的价值观——高效的才是好的。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人就只能被迫变成精细化分工的“零件”去嵌入庞大的工业化流水线。但现代公司的分工复杂程度又要远远大于简单的工厂流水线,而且技能差异给效率带来的影响比简单协作体系要大得多,所以为了消除这一部分影响,公司系统会给每一个“零件”留出很多冗余时间。
比如,总公司需要一个材料,考虑到收集数据很麻烦,总公司很体贴地告诉下面10天后才要。那省一级单位向区县单位提要求的时候,一定会说5天后就要,因为他们也要给自己留出汇总和改错的时间。而区县单位在给一线传递指令的时候可能说的是2天就要,这个任务分配到具体人员手里时可能就变成了马上就要。
好,一线员工马上把任务完成了就好了吗?不,接下来等着他的是漫长的上级审核反馈,而且一旦审核出来哪有问题,他接到的指令依然是“马上就要,马上就改”。所以即使工作量并不大,但基层员工一定是长期处于一种随时准备百米冲刺的待发状态的。
这种状态有多消耗人,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体验一下早上调闹铃的感觉。如果闹铃响了你不立即起床,而是再睡10分钟,时间久了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一定会越来越觉得起床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所以很可能你会在明明只需要7点起床的时候,设置6点半的闹铃,而且每10分钟响一次,防止自己睡过头。
那么这半小时真的在睡觉吗?不,其实你会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等着10分钟后下一次闹铃响起,也在等着7点钟的“最终审判”到来。
要知道焦虑和紧张,是比脑力活动更消耗精力的。所以长期处于这个消耗的状态必然导致人出现慢性疲劳。
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样的,虽然员工上报了东西就可以摸鱼,但整个过程因为有紧张感,所以一直是放松不下来的。更何况这种无谓的等待还会造成另外一种焦虑情绪——无聊和低价值产生的焦躁感,这就会导致紧张加倍了。
很多人就会误以为这种无法放松是因为玩得不够尽兴(其实尽兴的感觉就是满足和放松),于是又会本能地多玩。
晚上回家后终于没人打扰了,一想到第二天那糟心的工作,焦虑又会提升。这个时候又会想要本能地多玩一会,让自己尽兴。
但因为整个过程始终有一种“自己结束娱乐后就会直面那些痛苦”的焦虑在,所以尽兴感迟迟无法出现,一不小心就熬到了深夜。
第二天再经历一轮闹铃的疲劳攻击,到了公司,那真的是会让人生不如死。
而辞职恰好可以让人彻底从这种被动待机状态里脱离出来,哪怕只是暂时的,那真的是空气都变得甜美的舒畅啊。
但辞职式养生该怎么辞,怎么养,依然很重要。
如果只是为了逃避痛苦去辞职,那整个保养过程中依然是有失业的焦虑侵染其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焦虑感还是会逐渐增强,直到逼得人又不得不去找一份工作。而越是容易找的工作,反人性的特点就是越明显的。
一遍一遍经历这种慢性疲劳的折磨,人是会开始自我怀疑、对未来也失去希望的,这也是有一些人反复辞职几次后就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所以辞职养生并不意味着彻底的隔离外界,在养生期间因为没有待机状态的折磨,反而要更加注意作息。也不要沉迷于感官刺激的享受或者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时间去学一些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思考一下接下来的计划安排是什么。
注意,一定要边学边想。因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实的体验,才更有机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展视野,一起头脑风暴。只想不学,闭门造车,只会让人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怀疑人生。
更要注意的是,如果辞职后满脑子想的都是“要趁这个时间玩尽兴,然后再去找工作”,那事实上就等于又熬了一次漫长的夜而已。很多人都以为是玩嗨了变得贪玩了才不愿意工作了,其实真相是反过来的,正因为不想面对今后的焦虑,所以当下才会用越来越嗨的刺激把那些让人焦虑的想法挤出去。脑子里被感官刺激占领越久,空白就越多,人也越迷茫,这才是动不起来的原因。
其实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越反人性的工作,对技能和创造力的要求是越低的,所以提升技能和实践经验是逃离反人性的工业机器所必须的要素。而如果尽兴以后一无所长,又急于摆脱失业焦虑,就很容反复进入那些反人性的工作。
总结起来就是,如果辞职后岁月静好,那就是在逃避,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辞职后不断学习,不断在这个过程中结交新的朋友,扩展视野,找寻定位,这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毕竟养生是要摄取营养才叫养生的,单纯躺在床上那只是颓废而已。
以上内容来源于知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附上一个评论:
实习的时候每天五点半就下班了,工作轻松。每天走路上下班,除了看手机和打电话,路上我很少拿出手机。当时特别不理解那些走路都玩手机的人。等我来到深圳天天996以后,我上下班路上,回去洗漱后都在玩手机,因为只有这点时间属于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