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喜欢说,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差异是“思维方式”或者是“心智模型”不同。用最近最火的一本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是“原则”的不同。
固然,原则,策略,价值观本身代表差异,但还有一种差异更本质更底层,那就是对原则的理解,对价值观的解读,对策略的灵活使用。
为什么这么说,有三个例子:
大到三十六计很早就被总结了出来,孙子兵法也提出来了很多谋略原则,但实际精通的有几个?
中到股神巴菲特早就说出了价值投资的理念,而查理芒格还精确地总结了出来集结出版,像他们一样投资成功的又有多少?
小到设计一个广告画、或者写一则文案,虽然新手知道从顾客出发,新手也知道顾客并没有时间会仔细阅读,但新手和熟手作出的判断却依然完全不同。
归根结底,学到的原则,兵法,谋略,思维模型,是别人的。
而练习过的,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弄脏带泥的,在真实的场景中经过具体信息掺杂混淆依然能露出光芒的,这就是自己的理论。
前人提炼理论和原则时,走的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在践行原则的过程中,这条路永远也不能省。
把一个高阶原则或模型吃透的方法,就需要在别人的原则的基础上,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吃进去每个独特的,附加的,具体的场景信息。形成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知识结构。
就像前人在自己家的后山里辛勤耕耘,栽培出了一株枝繁叶茂的丰产果树,得到了丰硕的果实。但他想把源源不断的果实分享给别人,又不可能直接把树送人。所以只可把种子送人,外人拿了种子,虽然好携带,也不容易变质,但它本身并不能给你带来营养。
只有把种子埋在泥土里,让它扎根地下,从另外一个具体的环境里吸收养分水和阳光,这个果实才有可能重新长出来。
这个新的果实,和它的爸爸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自己的特性。
这才是有了自己的特性的真实原则,这才是被吃透的原则和策略。
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大多数人也认同积极主动和以终为始,这一理论判断是别人的理智,是精细加工过的打磨光滑的抽象知识。所以它并没有对人真实的影响力。
人的行为要想有真正的动力,其运用的信息一定是感性的,具体的,比如那个烟味让人鼻子发痒,喉咙干痛,比如大声的腔调主动搭讪,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沟通。这些具体的,细节性的,个别的,独特的信息和行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具体到一个模型上,如何利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安装高阶的心智程序呢?
第一,界定问题
你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想实现的目标状态是什么?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什么?有哪些个体已经实现了你的目标,是你期待的状态?
第二,提炼底层逻辑
也可称之为原则,核心理念,杠杆点,甚至有时候可以称之为信念,思维模式,高阶模型。针对已经处于你理想状态的个体,进行深度分析,提炼出其底层的逻辑,如果是人,可能提炼的是某种信念或思维模式。
第三,解读出核心行为指标
解读原则,使之成为行为指标,尤其需解读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重复的最小行为指标。
在解读行为时,要注意行为本身并不足以成为技能,比如定闹钟这种行为,本身没有难度,你能设置,别人也能设置。而且可改进的空间也有限,改进后也未必有大幅贡献结果
技能一定是对结果的损益最敏感的行为,比如单手2秒钟设置好闹钟,并不是值得追求的技能,因为闹钟设置得再快,对你的帮助并不大。但是,如果是海豹突击队练习单手2秒换弹夹,可能就意义非凡了。他们之间的不同,就是细微的行为表现高低,对结果的损益影响很大。
技能拥有者和新手,采取相似的行为或动作模式,产生的结果却不同,这就是你能而别人不能的东西。
第四,行为技能化
技能一定是把重要的行为,把可以有区分度的,可以对目标产生贡献的行为,进行重复的练习,
为此行为进行针对的重复练习,设定目标状态,在每次的重复中,不断改进此行为以接近目标状态。只有经过刻意练习的行为,才有机会成为一项技能。
原则和理论知识,其实一定是可以指导行为的,如果没办法指导,只是不够细致而已。细致就代表着,在拥有原则的前提下,需要加入足够多的情境信息作为其他的变量条件。
而如何为底层逻辑的原则加入情境信息,其本质就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际练习,练习,通过负反馈,把情境中的信息附加认知表征中,再反应到行为动作中,就成为了一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