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抱持,足够好的妈妈,野性生命力,本能,本我
本我的原始野性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原生家庭能让一个人“我”的本能喷涌而出,那么这个人既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同时也不会失去原始野性。
一、抱持性环境
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简单来说,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就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孩子把这个抱持性容器内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稳定性。
除此之外,如果父母还做到允许孩子的活力在这个容器内肆意流动,那么孩子的自我灵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组织力都会得到极大滋养。
抱持性环境的特性就是包容和接纳,不否定、不批评。比较之前的一个概念“自我组织力”,我认为自我组织力想要提高,需要主动去经受打击,然后重建自我,也就是说需要不断经历挫折和痛苦并且不被击垮才能提高自我组织力。
但如果只是经受打击,没有恢复的空间,就容易真正崩溃。这时候就是抱持性环境发挥作用的时刻,不管在外面经过多大的挫折和打击,不管多么委屈,回到抱持性的环境,就能够得到包容和支持,可以很快恢复能量。
所以才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如果家不再温暖,如果家充满了批评和否定,充满了冷漠和压抑,那样的话,心灵也就没有可以恢复的空间,人就更容易变得僵硬和脆弱。
二、足够好的妈妈
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匮乏性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如果我们只能够神经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
什么叫足够好的妈妈?不能太差劲,也没必要太完美,这样的话很难有个衡量标准。
作为孩子最初超我的源头,一个足够好的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本我,让孩子能获得这种感觉——我的本能可以汹涌澎湃地涌出。
当孩子能够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本能,孩子的自我力量就会得到极大的鼓励。这样的孩子最终既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同时也不会失去他的原始野性。
也就是说,一个60分的妈妈,就算不能给孩子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和富足的环境,至少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让本能自然流动的环境,让孩子的本我能够不被压抑,这样的孩子更可能茁壮成长。
一个孩子就算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但父母总是压抑孩子的本性,通过批评和规则来教导孩子,孩子的生命力就无法自由流动,慢慢地就会被制作成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没有个性。
三、野性生命力
父母和其他权威应该鼓励孩子活出自我,活出野性,因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远不会是生命。
野性生命力正是生命力本身。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每个人的自我像是一个能量球,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看到“野性生命力”这五个字,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释放的冲动,想要呐喊,想要奔跑,想要肉体和心灵都能够无拘无束,想要打破一切束缚!
人和机器有什么区别?人是有生命力的,机器没有,机器只会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人如果也变得和机器一样,只会按照指令行事,这样的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我一直有种感觉,我的能量不仅这点,我的能量被抑制了,开始时是外界抑制了我的能量,也就是我的原生家庭,但后面慢慢变成了我抑制自己的能量,随着压抑自我成为习惯,人的本性也就被抑制住了,丧失了活力。
随着一个人越长越大,生命力也在不断流失,不断枯竭。小时候淘气的我,渐渐变得规矩了,变得无趣了,变得循规蹈矩了。不能放肆地笑,也不敢放肆地哭,难道这就叫成熟?
想想小时候的我,敢在一层楼高的地方往下跳,敢在领居家的门口玩火,敢光着身子在泥沙里翻滚。但越长大,越胆小,这也不敢,那也不敢了。任凭越来越多的规则束缚手脚,有时真的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仿佛身上罩着重重看不见的担子。
现在,突然想做点出格的事,不安分的心开始跳动,想要做点不一样的、有趣的事,让原始野性的生命力复苏,期待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这是真正活着的感觉,有血有肉的生命才有的感觉。
参考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