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很多人教育孩子的重点,是要让孩子专心起来,有责任心,能够学有所长,而在学校里,老师最讨厌的,就是那一些容易分心的孩子,上课经常做一些小动作,学习也不容易专注,总是做一个爱一个,他们总是做自己喜欢做和事,却没有什么强大的责任心,讨厌老师布置的作业。
这样的孩子,俗话称为多动病,专注于一件事,是他们的痛点,但是,换一个角度,他们就是兴趣广泛,转换思维快,可能是多面手与通才,这样的人,会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佼佼者。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智能化和通才化,这两个趋势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的。
多动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中流人才,原因有两层:
其一,机器会承担起越来越多日常化、流程化的工作,剩下那些机器承担不了的,留给人来做的,往往就是变化非常快,不太规律的工作。
其二,智能化提速,社会变化加速,会导致专业技能的寿命变短。也就是说,当下的核心技能,很快就会过时了。
世界经济论坛出过一个报告,里面预测从2016年到2020年期间,有1/3的工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在这个期间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就意味着,掌握专业技能对于一个人的职场发展价值越来越小了。在未来社会最如鱼得水的人,可能不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能解决不同类型、多种复杂问题的通才。
文章里引用了德勤咨询的预测,在10年之后,70%-90%的工种可能都是超级工种,也就是说,一份工作整合了现在好几个人干的活。
那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这种后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呢?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在研究这一个问题,从1995年之后,因为随着电脑智能化的发展,海军船舶上用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船员工作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哪一些人可以适应后面的工作?美国美国海军为了搞清楚这一点,专门找了心理学专家给他们的经人工智能精减后的海员做测试。
结果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那些过去,让一个人在职场上成功的品质,反而现在成了劣势。反过来,一些听起来像缺点的品质,在新环境下成了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带你看两个结果:
第一,在测试里,表现不那么好的一些员工,往往责任心这项特征得分非常高。这种人我们在职场上都很喜欢。他们是那种早上总是来得很早,对细节很注重、干什么事都很仔细的人。但是这一类职员,在测试规则突然发生改变的时候,他们往往要坚守岗位,这就导致他们对新规则的反应速度不够快。
第二,在测试中表现好的人,往往表现出对新事物、新体验的开放态度。这种品质,说好听一点是开放性,但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容易分心。这样的人,有一种类似于“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特性,做一件事的时候还要惦记其他的事,而不是专注于把一件事做好。
这样的结果,不仅是颠覆了我们对于职场技能的认知,也颠覆了我们对于教育的认知。
近几年,教育领域很火的一个概念是“坚毅”。有这样品质的人能给自己制定长期目标,并且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克服诸多困难,抵抗种种诱惑,直到最终达成目标。
在过去,我们也经常说到10000小时规则,也就是无论你要干成什么事,要想成为专家,都要有10000小时的练习时间。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如果未来社会变化得很快,如果规则频繁更新,角色时常转变,那么坚毅的品质,或者10000小时原则,恐怕并不能帮我们适应新的现实。
那什么才是有效的策略呢?作者的回答,我一看就乐了。因为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再熟悉不过的答案,就是终身学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长期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