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我妈那代人》6
最近跟朋友谈起我们那代人的受教育问题,出乎意料地发现其实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投资不算很多,有一个朋友甚至说她父亲算过整个投资不到两千元,这个数字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那个年代读书确实不需要花费什么钱,学费少就不必讲了,生活费也少,食物单一,购买窗口也有限,学生出行一律绿色,低碳环保自行车或者走路。
在我的记忆中,周末返校都是自己踩单车或者走路过去,读书虽然辛苦,却非常认真。同学之间没有过多的攀比,一头扎到书本里一门心思提升学习成绩。我的高中是在九十年代末,流行音乐还是以唱片为主,电子产品还未问世,校门口的书摊是大家的精神家园。
那个时期路遥《平凡的世界》几乎成为课余的开胃菜,大家相互挤时间传阅,每周六下午的半天假期都不回家,一是路途遥远来回周折,二是留恋往返在校门口的小书摊已经是一周最大的满足。买本二手小说,或者散文集,十来块里还可以喝杯五毛冲泡的豆奶粉,相比较于现如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投资,这三五块的花费简直时塞牙缝都还漏风。
印象中我妈确实没有给我买过什么书籍,反倒是我自己经常节省伙食费,在月底回家时跑去镇上唯一一家书店买央视名嘴的各类书籍,白岩松、敬一丹、柴静等,也买王菲和刘若英的歌带,为了训练英语听力买的单放机基本都拿来听歌,像王菲唱《红豆》和《执迷不悔》,我的同桌喜欢《后街男孩》《西城男孩》,我们班唯一一个比较酷的女生喜欢郑秀文的歌,头发也是剪成Sammi的款式,短发斜刘海往一边倒并遮住半边脸,这就是我当年经历过的时髦和潮流的全部。
那时对读书考上大学这件事情并没过分执着,只是大家的环境相对单纯,都在朝着目标奋斗着,对流行音乐并没花时间来追随,有也是偷偷藏着,而现在的孩子们喜欢听谁的歌曲,喜欢哪个明星,唱跳随手拈来。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变迁,但是父母的思想和观念却因人而异,我妈对我们两姐弟的教育上最大的投资就是她可以毅然决然地从南方打工族转为回家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照理说那时候她和我爸呆在一起相互照应还能攒更多的钱,只是在他们那一辈的心里孩子的教育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回家固然可以把这一大家子操持起来,而我爸就会又恢复成孤身一人奋斗的局面。
我相信他们一定是以大局为重,也就在那一年我和我弟在学习上突破自己,也在那些年我们每次回家都有热饭热菜等着,也不会担心还要回家洗衣服,妈总会把我们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也会让家里的人情转动起来。有妈在家,家才像个家。
她不在家的那些年我们长疥疮,全身抓得像受过鞭刑,除了奶奶弄点艾叶草煮水洗身子外,也没人带去看医生,而妈在家后,每周有鱼有肉,吃饱穿暖不是事儿,还能回家相互唠唠嗑,我们的性格也不会那么柔弱,一想到我爸兄弟四个,每家两个孩子,合计八个孩子,都是爷奶照顾的那几年里,吃饭跟抢似的,终于在妈回家而终止了那种紧迫感和无安全感。
我记得那时候最想要的就是有一个可以安静看书的房间,或者在学校时有家人能够给我送点好吃的饭菜,甚至难得回家一次,家里有温暖的灯火,还有每次回校能够不用担心生活费没人给我......那时候的愿望十分具象又简单。
现在我用四十多岁的心态再看十几岁时的自己,虽有心酸但很豁达,毕竟苦尽甘来这句话在我们那一代人身上应验了。也感恩我妈没有沉溺于只管赚钱不管孩子的大部分人的短浅思维,她的行动就像是一名战士,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也在那些年让我们耳闻目染了如何处理家庭里的人情世故,也十分贤惠地给我们制作了各种美食,用她的巧手创造无数个村民们闻所未闻的传奇事件,她纳鞋底的版式在十里八乡相互传阅,钩织毛线织物也是让我在那个没见过世面的群体里,总能穿上电视机里才有的新样式,把爷奶照顾有佳,身体倍儿棒。
如果把一个人最黄金的成长史进行阶段性区分的话,我一直认为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女主人能够像一名将军一样,集财商、情商、智商于一身,体力精力双管齐下,这就是一个家庭能够走过逆境向着顺境迈进的必经之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母能够在孩子教育阶段投身其中,以身作则,将来也是造福自己的明智之举。
多年后,我跟我妈聊天,我说当年如果你不回老家,跟我爸一起打拼事业,说不定我们也是创二代了,至少在大城市的小户型商品房应该是有一套了吧?她不出声也没惆怅,用她一贯的乐观语气说道:“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因为当下的环境所致,没有如果也没有万一。”
时至今日,我也一直践行着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从而活得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