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匆忙赶写事迹材料,写着写着,好多好多场景浮现在眼前,键盘噼里啪啦,思维四处乱舞,文字收不住,情感也兜不住。
从教十几年,慢慢成为别人眼中的”老教师“。这才发现,逝者如斯夫,真得”不舍昼夜“!
借这次赶写事迹,其实,哪有什么事迹可言,就是一些发生在校园和教室里的普通的,琐碎的点滴生活事而已,便想着简单回顾(只有概括没有细节)过往的教育生活,里面有自己的挺立,也有自己的逃避,有自己的快乐,更有自己的痛苦。
写出来,看看走过的脚印,深浅不一,每一个脚印里都藏着不容易言说的故事和情愫。
如果下面的经历,能够给同事们,特别是年轻老师,一点点的启发,也还不错。也许经历中原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深究的道理,写出来,算作对自我心灵的安慰,于我而言,更加不错。
以下文字选自我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记忆”。
一 逃避?挺立?
常常,以跪立的姿势宣讲着人道。
心中摆不脱畏怯与惶恐,
脆弱的心灵无法坚强。
逃避,成了最好的行走;
挺立,是人样地站着!
尽管需要面对太多的丑陋,
但真实的力量本身就意味着生命的厚重。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在十五年的教育生活中,我曾有过逃避,也曾有过挺立。无论逃避或是挺立,都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修炼能力,都激荡着我那满腔的教育热情。
二 机缘?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做教师?为生计?为功名?为利禄?或是其他?
在不停地追问中,遇到了一些事。
2002年9月,大学毕业的我去了一所乡镇初中代课,第一次做语文老师,第一次担任七年级五班班主任。
那一年,我改变了很多想法。
那一年,我没有什么高超的教学技巧,也没有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我很茫然。不知道怎样与同学们相处,不知道自己应做些什么,不应做些什么。只能靠观察老教师的一些做法来上课和管理班级。但,我的内心却有一股热血在涌动,有一种情怀在酝酿。
那一年,我骑着自行车,带上一名熟悉当地情况的学生,挨家挨户家访,从镇中心到各村,从各村到镇中心,仔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状况。
那一年,我为了解决学生打架问题,和学生聊到深夜,亲自送学生回家。
那一年,我为了让班集体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和学生一起训练,尘土飞扬的操场上留下了我们拼搏的身影。
那一年,为了挽留一名“辍学生”,我亲自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望着从村尾撕扯着跑到村头的女学生的背影,我竟无言以对,面对辍学的孩子,无计可施,百般滋味涌心头。
那一年的所有,都是真实的,深深烙在心灵的最底层。
我和孩子们一起吃饭,一起跑步,一起踢足球,一起开联欢会,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在月光下谈论触手可及的梦想……
所有的一切,如此自然,美好。自然而然的,我便有了写作的冲动,想永久地保留着这份“美丽”,于是写下了第一篇教育随笔《路在脚下》。
虽然它从来没有发表过,但我会永远珍藏这种来之不易的财富。
一年后。
我离开学校,那一天,七年级五班的同学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我的留恋。
那堂课,那次告别,我,永生难忘。
泪水充盈着课堂,感恩弥漫在空气中。离开后,思念的信件像雪花一般飘落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封、两封……,每一封信都是孩子们真情的流露。看着孩子们稚嫩却真挚的文字,我沉思良久,潸然泪下。
现在,我依然保存着这些信件,保存着这段感情,保存着内心永不消逝的热血。
正是这些信件和第一批学生,我重新认识了“教师”和“教育”。教师不是一份“了无生命”的工作,教育也不是一项“冷冰冰”的职业。教师乃至教育,是我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次机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驯养的过程。在妙不可言的机缘中,我和学生们都悄然长大。
三 逃避?
现实的困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五年后,我遇到了“滑铁卢”。去了新的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我却没有觉察,仍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一次班会,一个学生指着我说,
你是我见到的最差的老师,最差的班主任。
在现场,我没有任何表示,心里却翻江倒海。一种难以消逝的疼痛感让我的教学陷入了困境。课堂的杂论无章,班级管理的无序和教条,让我痛苦不堪。甚至,我在恐惧课堂,恐惧学生。
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
苏同学因琐事和异班一位同学发生口角,吃亏后,找到一斧子报复。万幸的是,斧子只是碰了一下那位同学的后背。
在这件事上,我是要负责任的。因为争斗的时候,我在远处看到了。事情发生很快,当时不认为有自己班里的学生,也就没有过去询问。
可谁能想的到,恰恰是我班的学生!
这起事件促使我再次自省:任何的疏忽和不作为都可能会换来致命的后果。了解整件事情后,内心更加不安,为什么当时我没有过去制止或者了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及时地觉察到?
……
这段时间,心里的郁闷化作了一篇篇教育随笔。《敢问路在何方》、《灯下漫笔》、《新的一页》、《我们的差距》、《四十七位》、《考试》、《班风》、《幸福与泪水》、《卸任》等等,这些文字成了最好的“宣泄口”。
四 内筑外寻?
现实的教育困境,促使我开始走“阅读+实践”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如何走?我想到了四个字:
内筑外寻
内筑。从自身做起,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根子上提高自己。
于是,开始阅读大量的语文专著,如孙绍振的《文本细读》、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系列,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系列,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等等。
在这里面,既有理论性挺强的“大部头”,也有紧贴课堂的案例教学,为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升了解构文本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还有,阅读了不少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如周春梅的《一间辽阔的教室》、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魏智渊的《冬去春又来》、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系列书籍,深刻影响着我的班主任工作。
此外,为更好地顺应学校和学生的发展,2013年,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为更好的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外寻。
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之道和为人之道。
主动参加各种网络教研活动,不懂就问,一问到底。观摩各种优质课,研究名师的课堂实录,寻求他们的教学风格。
外出学习,如饥似渴地寻找“好教育”,上北京,探访课程建设之路;下上海,探秘随笔化写作之奇;去南京,探求班级建设之道……
至此,我才深深懂得,教育不是随意的“个人经验主义”,而是基于教育心理学之上的科学实践。
五 挺立?
世界是公平的,所有的播种,总会在某一天,开出一朵朵花儿,只是你现在未必知道,甚至未必相信。
初中语文教学,我开始尝试做“活动语文”,减负增效,学生喜欢,成绩显著。
2011年初中教师全员研修,《狼》活动设计被省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点评,入选省教学资源库。
2012年研修中,《活动语文》一文被省专家李占峰老师这样评价——
“活动,因为基于学生的需要,因而合宜;阅读,因为基于活动的建构,因而有效。靳老师的阅读教学策略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智慧,值得学习借鉴”。
专家的指导和认可,成为我成长的新动力和“助推器”,我将继续朝语文教学更深更远的方向迈进。
能力的提升,心态的平和,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
我给一年级的孩子讲故事《小猪西里呼噜》,刚一讲完,孩子们纷纷说:“老师,你讲故事真好听!老师,你什么时候再讲啊?”
一名七年级的学生在随笔《语文老师的嘴》写道:老师啊,老师,我不但喜欢您那高雅的气质,喜欢您那热爱学生的心,更喜欢您那能说会道的嘴。
一名大学生在随笔《贵人》中提道,
到了懵懂的初中阶段,一直成绩平平的我,被靳老师思想的魔笔点地清醒,心态与成绩骤然上升,便再也不肯平庸地度过青春。
……
这些孩子们,何尝不是我的生命中的“贵人”?
六 未来?
未来的路怎么走?
我想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着和实践者,即使一无所有,即使四处碰壁。
我希望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我更希望陪伴着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走过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见证他们的成长,一起追寻心灵的完整,一同追寻永恒的青春。
后话,这个版本仅仅是最简洁版。可是因能力有限而无法还原逝去的场景。
可转念一想,何必还原它,留在心里,慢慢发酵,温暖自己。
借赶写“事迹材料”,简简单单写出来,希望也能温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