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寻找热爱,
最终选择停下来去热爱生活
今天要讲一个“找理想”的故事……
“长大后你想考什么大学啊?”
“清……清华北大!”小叶转着眼珠,声音洪亮地回答着父亲的问题。说清华时,思索了一会儿记忆中那个名字的发音,而北大这两个声音符号相对好记些,小叶倒是脱口而出。
女儿刚读完小学一年级,期末时拿到了语数外三百的好成绩,父亲听见她如此回答,得意洋洋地摸着小叶的脑袋,眼睛笑成一条缝:“不愧是我的女儿,有你老汉儿我当年的风范,当年老汉儿就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那个时候……”
听着父亲追忆他提起无数次的光辉岁月,兴致勃勃的样子藏不住的骄傲和喜悦。小叶习惯性地掩饰心中的自得,晃来晃去仿佛不太在意父亲的夸赞,全当是小菜一碟,理所当然的事,无论是考第一,还是考清华北大。因为对于一个从小就是大人们口中优秀的小孩儿来说,她是不应该对这种习以为常的夸奖表现出过分激动的,尽管心里已经把自己当做了小天才,早已欣喜得飞上了天。但事实上,小叶只知道“清华北大”是大人们眼里优秀的代名词,一开始甚至不清楚大学是什么,只晓得是比小学更厉害的学校,甚至一度以为清华北大是一个地方。但无论如何,姑且便把这当做是小叶的第一个理想。
后来的日子里,小叶依然在走向“清华北大”的路上风生水起,为了维持住“清北”头衔,除了考高分,争当班干部,报名参加班级或学校的各种活动之外,小叶也在其他很多事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为保全自己的学霸人设,苦练家长签字来应付试卷考砸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加上小叶有时喜欢在功课上投机取巧,甚至蒙混过关,渐渐地小叶的成绩也不再那样突出的优秀,尽管也能在班上排个前几,但再自许天才是有些过分的。
再后来,除了考上清华北大,小叶在一些课外活动中发觉了自己对播音主持的兴趣。或许是享受那种站在众人面前“锋芒毕露”的感觉:老师望着你i欣慰地点头微笑,同学们投来崇拜羡慕的眼光,昂扬抖擞地伫立在舞台中央,用夸张的语调饱含激情地把控全场,穿着像大人一样的服装,话音一落,优雅地华丽转身,只留台下一片掌声回荡在脑后……这一切多么美妙!
然而,上天似乎被i小叶散发的“光芒”刺痛了眼,决定给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上一课。
于是,十二岁那年,飞来横祸……突然性视力下降,遍查无果,辗转几家医院,最终只得一个“基因携带,无法治疗”的判决书。
先天问题,后天开奖,中奖几率可与买彩票一较高下的那种,还真是“走运”……
遇上这样的事,正常人应该如我们所想的那般:视力下降,担心害怕;先天眼疾?不可置信;无法治疗!陷入绝望;回归生活,自卑自闭;认清现实,重振信心……这一套流程或许是一名有成熟心智的人应该会经历的,而小叶对她应有的情绪递进过程似乎并不敏感。
事实上,小叶发现自己眼睛逐渐模糊有些日子了,只以为自己不过是有些近视,又想起父亲曾多次严正地告诫自己若是近视了便会剥夺她看电视的权利。这惩罚对于小叶来说太过严苛,以至于若不是因为眼睛模糊到连试卷都看不清,而导致成绩太过难看无法和父亲交代,小叶还会继续将视力的问题隐瞒下去。利用“看不清”这个借口成功将父亲的注意力从考砸的试卷转移到去医院配眼镜这一点上来。父亲特意向学校请了一天假带小叶去医院尽快解决眼睛的问题。尽管一路上父亲就小叶以后别想再看电视的话题,用大段的论述说了好久,但小叶却因为i可以少上一天的课而有些暗喜。哪怕是后来得知自己患有所谓的眼疾,小叶也并没有太大的内心波动,但总见身边人为自己的遭遇感到难过,甚至哭泣时,小叶才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为此表现一下委屈无助,或是抱怨一下上天的不公。后来发现因为自己这个突如其来的不幸,倒是获得了许多轻而易举的关注和鼓励。她可以不必再那样优秀,随意取得的成绩便会获得比起过往取得更好成绩时的加倍夸赞,大量美好的标签被贴到小叶头上,“身残志坚”“努力刻苦”诸如此类。以至于有段时间,小叶在面对向她表示同情的人时,会下意识地酝酿一番情绪,象征性地挤出几滴眼泪以展现她所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渐渐小叶开始对自己努力刻苦,身残志坚的事深信不疑。而真相是,小叶一直以来基础都还不错,视力不好后对她的成绩并没有太大影响,非但没有比从前更加努力,反而有时会肆无忌惮地偷偷懒。
直到升了初中,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没有同学和老师了解小叶曾经是多么优秀的小孩儿。习惯了别人同情自己,包容自己,鼓励自己的小叶,第一次对眼疾的事有了触动。当命运无情地在开学第一节课上选中小叶作为老师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者时,小叶才明白为何曾经那些人会对她投来那样悲悯的目光。
“老师……我看不清……”小叶再也没了当年说自己要考清华北大或是在台上主持时的那种底气。老师瞪大了双眼,表示小叶坐的可是第一排,这样的回答分明就是没有认真听课的借口,同学在背后议论纷纷,此刻小叶和她的泪水一起,都想找个地方藏起来。
那时,小叶感受到,原来自己曾经享受的公众目光的焦点,现如今是如此令人憎恶而避之不及。于小叶而言,一切年少轻狂的憧憬都成了可笑的幻想……
后来小叶的视力越发不好,这也迫使她渐渐学会了真正的努力刻苦,身残志坚,但心中的傲气是小叶再也不曾拥有的东西。清华北大,播音主持,都太过遥远,甚至一点小事,在小叶的设想中都是艰巨任务,非万不得已,她绝不轻易尝试,更不用说有什么远大抱负了。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只明白自己无法接受从人人称赞的优秀小孩儿沦落为无人期待的可怜人,这或许是她最后的倔强。
因此,小叶选择了努力读书。除此之外,她没有更好的想法,但小叶清楚,这样的状态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逃避而已,并非别人口中所谓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
小叶一直按照父亲对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路子按部就班地跻身进了个不错的大学。专业是父亲帮选的,原本小叶也有一点想去某个专业的苗头,却被父亲以“现实”两个字狠狠掐灭。小叶并不像其他被父母主宰了高考去向的人那样反叛,甚至责怪自己的父母,或许是因为她明白自己并没有底气去承担那“现实”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或许小叶心中并无甚热爱。无论如何,即便心中憋屈,最终也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大学期间,小叶的生活状态也没有质的改变,依旧除了拼命读书外,找不到其他可以一心扑在上面的事情。小叶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从不敢想将其奋斗成可以赚钱的职业。总之,一直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焦虑地不断向前。
后来再次思考“理想”这个问题,是一次见到身边一位朋友因为感觉生活中无所热爱可以让其为之倾注心力而痛哭时,小叶心中隐隐的痛仿佛被带动着一起发作了起来。反思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在之后的生活里,小叶时常为这个问题烦心。一次晚课后,走出教学楼时,小叶正戴上耳机,一抬眼便见到月亮明静依旧。不知为何,心中甚是欢喜,一些与自己长期以来无法和解的事情仿佛在一瞬间淡然。
耳边有乐,抬头有月,乐声畅旷,明月皎洁。为何要去奋力奔走寻找一份热爱,而为此错过了这可爱的生活……无论理想,亦或是所谓热爱,都太过奢侈,便去热爱这眼下的事情,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理想。
正是如此,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有幸,能为某件事饱含热血与热泪。大部分人的状态处于有热爱而不敢追,有热爱而不能追以及无所谓热爱这三者之中。第一种人,或害怕失败,或害怕消耗热情而使热爱的初衷变得不再纯粹;第二种人,迫于现实,只得用更努力的生活来反哺热爱;第三种人,更是大部分人一生的状态,无所热爱,无所厌恶,比起前两者更显一种宿命的无奈。
其实,将自己归类于其中的人,无论属于哪一类,都对追逐热爱有所执念。而不轻易定义自己的人都在认真地热爱着生活。
眼里有光的不只有为热爱至死不渝的人,还有无论眼前的生活是否心中所求,始终怀揣热忱和激情的人。
故事说完,今天眼里依然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