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初到黄原城,先是在诗人贾冰家借宿,后又找到远房舅舅马顺,托他的关系,在一个书记家里找到了活儿,吃尽苦头好不容易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揽工小子,开始了他独闯天涯的侠客行。
读这一段特别有感触,这让我想起来2012年夏天在长沙念完大学后,我放弃父亲给我在广州铁路局托关系找好的会计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上海。
那时家里人为了逼我回去(也是因为担心我),不给我钱,我就揣着大学里还没用完的1700块钱奖学金,在举目无亲的大上海找了一个月的工作。
没钱租房子,我就在这边几个高中同学那里借宿,为了不麻烦人家,我每个星期搬一次家。
一个月后找到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月薪2500块,扣掉五险一金,连房租都交不起,挤在500元每个月的隔板间,隔壁人咳嗽一声都能听到,每天伙食费10块钱。但是我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孙少平本可以留在双水村,和父亲大哥一起,把砖窑红火的办起来,发家致富指日可待。可是他选择离开,去大城市闯荡天涯,虽然这样会让家人承受担忧,承受更为繁重的劳动压力,但是孙少平义无反顾。
那时我父亲跑断腿塞了很多礼,给我找的工作,也是很多人艳羡的,工作轻松,而且“油水”比较多,我干几年,很容易能成为独立的“白富美”。
可是每天和数字打交道,并且一眼能看到老年生活,我觉得不行,我的人生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读到这两章,特别感动。
感动于孙少平的勇敢,要狠心的放下家人,要果断的放弃当时看得见的利益,要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何其勇敢。
可是他的心太悸动了,念高中那几年,他看了很多书和报纸,了解了在农村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新世界的窗口,已经向他开放,这扇窗,对他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他再无法安心守在这片黄土上。
我还感动于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家里再难,还是支持少平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日子。
大嫂贺秀莲一度很生气少平的出走,定义为“自私地出去自己潇洒”。
从此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格局。
孙少平这哪是“潇洒”?他在大城市受尽冷眼,吃了很多皮肉苦,才立下脚当上了正式的小工。
某种程度上,少平的出走对他的大家庭来说,是项壮举。放在一个更高层面来看待他的行为,就会理解他其实是个勇士,他在做一件很艰难但是可能很轰动的事情。
如果他成功了,他能给大家他带来的,不仅是钱财,还有更多外面世界的信息,比如大城市里人们一日三餐怎么吃,他们穿的怎么样,业余除了拉家常还可以干什么等等。
他可能给这个世代都是农民的家庭,带来精神世界的变革。
这样的壮举,肯定要举全家之力去支持啊!
父亲和大哥确实是支持他的,但是不是因为彻底深刻理解了孙少平的出走意味着什么,而是因为爱和尊重。书中提到他俩都意识到:少平现在长大了,是个大人了,有了自己的主意,想按照自己的主意过活。
从这个角度看,孙玉厚的家庭教氛围其实是比较民主的,不像田福堂那样专制。孙玉厚,从这个时候开始,在我心里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我认为,孙家能有发展,表面上看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折腾了不少,但是根本上,还得益于孙玉厚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尊重”。
他可能给孩子提供不了很多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不论是给他弟弟孙玉亭借债娶媳妇,还是支持少安独走山西去相亲,支持少安去城里拉砖,支持少安开办砖窑,忍痛同意少平出走黄原,我们都能看出,这位朴实的庄稼汉,总希望亲人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日子,他相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