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网上出现一个小视频,一位女士在观看电影《长津湖》后,想体验志愿军战士的艰辛,回家把煮熟了的土豆放在冰箱里冷冻,拿出来品尝时,却根本啃不动,心里很是心酸。
冰箱冷冻室一般是-18°。1950年的冬季,是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一个冬天,长津湖地区当时白天的温度是-30°以下,晚上超过-40°,那是一种什么感觉?电影中伍万里咬土豆,崩掉了牙齿,一点也不奇怪,冻得比石头还要硬啊。
电影《长津湖》在两个多小时里,通过部队从集结到入朝作战、从群体到个人、从弘大到微小的各种场景,展示了志愿军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品格。情节让人潸然泪下,看完心中堵得慌,仿佛有团火,想爆发出来:这就是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国军队,这就是无私无畏的英雄的战士们!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英雄的群体!
这几天,又在微信读书上读了《血战长津湖》一书,这是一本纪实作品,从书中能了解出国作战的前因后果,长津湖之战的整个过程,还有美军水门桥撤退。2022年即将上映的《水门桥》,根据官宣,展现的正是志愿军三炸水门桥,与美军进行殊死搏斗的过程。
我对整个战役过程只是大致了解,书中双方将领的排兵布阵自己也不懂,更多关注的是第九军团中普通的战士、普通的群体,在那个特殊的地方和特殊的气候环境里,散发出来的无法掩饰的顽强与悲壮。
美军是现代化、机械化装备,高寒地区战斗所需设施齐全;志愿军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米加步枪”,行军靠的是两只脚。但在战役中,第九军团给与了不可一世的美陆战一师重创,并将包括美七师、南朝鲜第三师在内的美第十军全部击退。只是代价太惨痛,书中写到:
长津湖之战,志愿军战斗伤亡14000多人,冻伤减员近30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的32%,严重冻伤达到22%。
尤其是从未有高寒地区作战经验的第九兵团,匆忙集结,大部分部队装备都没换,只有单薄棉衣、黄胶鞋,冻伤所致的减员,占减员数的百分之九十。电影中,志愿军战士冻僵在阵地上的一幕,发生在很多地方,有些班、连是整建制牺牲。
中国有几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刚成立后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紧衣缩食支持国家抗美援朝,但后勤补给与美军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没法相比。而且就这点补给,也因为地势的复杂、飞机的轰炸,很难送到前线。电影中只一个镜头就能看出差别的巨大:圣诞节,美军通过飞机运送美酒、火鸡、牛肉、烤肠等热乎乎的晚餐,而雪地中,冻得瑟瑟发抖的志愿军战士,连个土豆也没有……
志愿军没有飞机、没有坦克,只有少量的大炮、极少的卡车。白天是美军飞机、大炮的天下,晚上战士们赶路、战斗,饿着肚子,但没人喊苦叫累。战役的残酷让人胆颤,最后两方比拼的是意志力。
书中序言的首段,写到:
陆战一师作战处的阿尔法.鲍泽上校后来认为,如果拥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陆战队将不可能逃离长津水库。“陆战一师不过是侥幸而已。”他说。
一切没有如果。我也非常希望有这个如果,那么,当时将有更多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更多的丈夫回到妻儿身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当年毛主席在知悉毛岸英牺牲后,在彭总请求将其遗体运回国内的电报上,写下的两句话。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长眠在了那片土地上。
70多年过去了,长津湖依然美丽、碧波荡漾,当年的大战痕迹渐渐消磨。但我们不应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长眠在异国的英雄们!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