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庆市第六届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磨课经历,《秋歌——给暖暖》为例
璧山中学 汪飞
2017年参加重庆市第二届好老师演讲比赛,我的演讲题目《教育的朝圣路》,阐述了一个教育人应该以朝圣的心态去追求真教育,最终演讲比赛获得重庆市一等奖(全市160位选手,10个一等奖),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明白如何将一个个小的细节做到完美,将思想一次次凝练提升,到最后达到炉火纯青,完美的呈现。而在2018年又遇见了高语赛,我又一次次在淬炼自己,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高手一样充满智慧,临场反应多好,像诗仙一样,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我愿意将自己不断的修炼提纯,慢慢变成一个像诗圣一样的语文教育人。现将这次比赛值得继续保持的好的经验和值得反思改正的缺点加以总结,以备自己未来的语文路,走得更稳、更好。
1、 问题的设计做到激发学生生成
一堂课能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触发学生生成新的课堂资源,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设计。《秋歌——给暖暖》这堂课四个任务的设计,都能做到让学生开口说话,并且紧紧围绕一个能力点训练学生——联想与想象。现将一点问题设计所受的启发总结如下:
(1) 找到一堂课的关键点
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有一个语文学习能力训练的点。这个点的寻找是一堂课成功的第一个关键所在。它考察老师的立意的深度、高低等等。这也是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关键所在。《秋歌——给暖暖》这堂课能力点从单元导读获得,本单元关注的是“诗的发现”,强调要善于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发现“诗歌”。此篇课文是台湾诗人痖弦的一首著名诗歌,又正如课后导读所言意境深远,远到你的想象力、理解力发挥尽了,还不能挖掘完它的余味。可以看出这篇诗歌的教学点就在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于是形成了四个课堂任务:
任务一: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对这首诗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说出来。
任务二:“张其意”——选择一句或两句诗行,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冷意境”赏析。
任务三:“思其心”:结合助推资料,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结尾几句,实现了这种“暖覆盖了冷”的反转的。
任务四:根据你学习这首诗歌的启发,用有想象力的诗句,表达心中的暖暖。
这四个任务都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展开。而课堂的设计感还要体现出来,按钱老师的说法,就是需要呈器,那这堂课的“器”在哪?就在王昌龄《诗格》中的“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2) 问题体现思维的开放性
界定课堂主问题设计的优劣,就在于课堂问题是不是具有思维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话可说,能谈得很远,但又关注训练的本质。另外问题还在于能激荡起学生的思维,通俗的讲就是让学生特别想说。
《秋歌——给暖暖》这堂课,首先“张其意”赏析一个环节。学生经过层层铺垫,对诗歌中的冷意境开始有自己的感受,加上教师的示例,学生完全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诗歌赏析。学生的所有的赏析文字,切切实实都是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自己知识体验的积累与创造的结果,这就体现了课堂言语的建构。
其次,运用“思其心——反转”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对诗歌产生理性认识的同时,运用想象力联想力进行言语形象的表达,再一次完成诗歌审美与言语建构。学生从理性认识到形象表达,又是一次提升与飞跃。
最后,魔力创造,诗意表达。学生更注重了运用想象力去创造诗歌,此时言语建构达到最高层次。完成了审美与创造的结合。
二、教师课堂地位——引导与点拨
教学设计的完成,其实是一堂好课的基础,我觉得他只能占一堂好课的20%。还有最重要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的点拨等等,占课堂的绝大多数。有的人说这是课堂不期而遇的精彩,但我认为这也是教师设计与预设的完美呈现,一句精妙的点拨语背后一定有老师所下的精深功夫,尤其是年轻老师,更要注重点拨语的力道和功效。
在《秋歌——给暖暖》的准备中,我认识到点拨的重要性,并且一步步学习如何点拨学生,如何让自己助推学生。慢慢的形成了最后课堂所呈现的那样。现总结几点意见。
(1) 课堂实录与反思
每上一遍课,要么在录播室留下影像;在教室上则用手机录下声音。下课后将学生的课堂实录转化成文字。这有两个目的,一是明白学生在课堂上会呈现出些什么样的想法。二是便于教师反思自己对学生点拨是否做到有效。教师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开始运筹帷幄,明白怎么点拨学生到高效,如何通过三言两语让学生得到助推,如何用教师语言去一步步营造课堂氛围。
当教师在一些情况下不知道点拨学生的时候,则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来点拨学生,教师顺势引导,达到课堂佳境。
(二)点拨知识的储备与运用
最开始,我在网上学习如何在课堂上用语言激活和点拨学生。课堂评价中学生得到了鼓励,开始喜欢说了。但学生还没有从教师的点拨语中达到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用诗歌来解诗的方式。知识的储备从这个阶段开始,每晚都在读诗歌海子的、北岛的、食指的。每晚看台湾大学讲诗歌的教授的视频。还有后来的《美学散步》等给我这堂课带来了很多知识与文化的积淀。
第二个阶段,开始明白教师的点拨语在于让学生紧紧围绕我课堂想提升的东西。于是我经常有了这样的点拨语。
你能不能将你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
他的语言很精彩,很有想象力,你能不能说说亮点在哪?
抓住这位同学想象的画面,让我想起谁的一句诗。
一堂课的教师的点拨,我渐渐清晰的认识到应该做到几点:1.引导学生达到我的课堂训练目标。2.一句话让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3.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让学生学会关注别人的讲话与观点。)
教师的评价不在于显示自己的才学,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提高。
(2) 模拟对话是最好的点拨训练方式
由于在最后两天才决定加上一个学生写诗的环节,所以教师的点拨语前面一直没有准备,怎么点拨学生现场写的诗歌成为了一个难题。
我的做法是先在网上寻找如何点拨学生诗歌习作。得到的答案是从诗歌形式、修辞、韵律、意象的选择等等进行点拨,后来又与一个诗人进行了一次对话,掌握到了诗歌点评的角度。
让一个人与你进行师生模拟对话。我的模拟对话人是我妻子。她打开百度,找到一些现代诗歌,她念一节,我只需要听,然后我就马上点拨评价,反反复复练习了不下20首诗歌,便能找到一些应对的经验,并且训练了自己的倾听能力。
三、暖场——教学开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面对没有见过面的学生,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中让学生能够轻松并一直思想活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放得开,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完美的情感与审美的融合。这就需要课前暖场。
那如何暖场?如何让暖场体现设计者的匠心。我觉得有几点注意:
(1) 暖场一定要与所讲的课,巧妙联系。
这堂课讲的是运用想象与联想去发现诗歌之美。那么我的开场赛前一天独自驾车到杨家坪中学旁边的彩云湖,采风。这里风景很一般,但有很多让我感到发现惊喜的地方。比如说这里面的桃花开得正好,比如呈秀亭,比如那个湖。我将自己的照片配上自己的诗歌。试图教会学生,如何将景变成语言,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这样做。
(2) 暖场要让学生感到亲切
课前,我说这是最美好的相遇。我要和你们握握手。这时候学生大多主动伸出手,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这让我非常感动,我有力的和他们的握手是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也是他们表达的对老师的认可。这种情感的交流,已经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膜、生疏感瞬间被打破。
(3) 课中的暖场
有的老师以为课中没有暖场,其实课中的暖场也很重要。一次次真诚的赞赏学生,肯定学生会让学生越来越大胆,越来越敢说。相反老师做出一副高高在上高冷的情态上课,学生是越来越不敢说。认真倾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学生也会更加相信老师。课堂的氛围就在老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中越来越好,当然精彩也会一次次出现。
四、注重每一个细节,磨课是一步步完成的
赛课能否成功,关键是细节做得好不好。从上次演讲到这次赛课,我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一)上课资源准备多一套
赛课前课件的准备,多备份一套,防现场意外,一切都要做好准备。这次比赛中尹老师的课件放不出来,心里一慌,整个课堂乱了分寸,这是值得我们每个赛课人注意的,现场气氛本身很紧张,在准备工作上千万不能出错。
(二)服装的得体与轻松
赛课不宜传的太过于正式,一旦太正式就会和学生自然的拉开差距,这样就很不利于老师和学生的正常沟通。所以穿着上要得体,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穿,不断的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作用很大,比如这次比赛,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套休闲西装,自己喜欢的白衬衣,并不是很好的衬衣,但这件衬衣陪我参加好几次公开课,效果表现都不错,所以我信赖它。
(4) 磨课一步步来
这次的磨课,我先是教学设计的打磨,首先是将知网上的相关的文章通读,然后开始教案写作,然后找专家论证,经过总计8次修改,最后基本定稿,一旦定稿就不轻易改动,至少大体思路不能改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有些老师提出来该怎么改怎么改,意见特别多,这时候是考察授课者的眼力的时候了,哪些意见值得听取,哪些意见不能听取。切忌所有意见都听,和所有意见都不听。我坚持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主题不变,细节可以完善。因为在这个时候,我已经非常明白,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了。
接下来重点就是磨如何应对和点拨学生了。整个过程艰辛,但自己的提升是明显的。
五、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经过这次赛课明显感觉到自己离真正的大师的差距在哪里。所以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赛课完,心要沉下来,好好的经营内在的自己。想从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理论的研习
在文学理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就会导致教学设计格局和档次不够,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应该像钱老学习,多读背一些相关的书籍,让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逐渐厚实起来,最后达到教学设计能够游刃有余,学理型语文的高度。
(2) 语言方面的修炼
语文教师语言的干瘪,乏味其实是语文老师的大忌,而我几乎属于这一种。我想接下来要多看、多写,不断修炼,用3-5年时间让自己的语言达到质的变化。真正做到从手到心的,语言的高级转化。
(3) 哲学与逻辑学的积淀
不断加强哲学和逻辑学的学习与训练,进一步武装自己的头脑。
(4) 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但慢慢沉淀自己的东西
慢慢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慢慢积淀自己的理论。所以还要继续多上课,一次次的磨炼自己,一次次的总结自己。近三年要上至少100堂公开课,要写至少100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故事。让自己逐渐变得丰厚起来。
我不怕累,我只需要看到每天在生长,周围就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