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的倒退吗?应该加以管控吗?
我们先来看一看以下2021年火热的部分网络用语,你认识几个?
伞兵、油麦、心满离、针不戳、淦、乙里乙气、夺笋呐、集美、洗脚婢、YYDS、xswl、Hyq......
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5G冲浪选手?我坦白,有好几个是我百度之后才知道的。
总结下来,网络用语基本上分为几大类:名人名言、短句缩写、拼音缩写、方言、谐音。
毋庸置疑,这些快速迭代网络词汇几乎已经成为年轻网友尤其是零零后交流和表达的常用语了。
迭代有多快?还记得“蓝瘦香菇”吗?仿佛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在年轻网友中的使用范围有多广?讲个例子就明白了。
我有位朋友,是个大学老师,作为一个立志跟学生做朋友的新时代教师,他说把握流行词汇几乎也成了他的工作之一,不然,会看不懂学生的朋友圈。为了表示自己跟学生们是走在一个时代里的,他经常会在发朋友圈进行自我表达时有意无意地加上一些网络语。
作为一个异常熟悉他的人,每当看见他朋友圈里的“无语子”“绝绝子”“芜湖起飞”等等,我都要感叹:为了教育工作,真是用心良苦啊!
网络语言的大范围流行和使用到底该怎么看待?
最近,脱口秀大会选手吴星辰就写了一个关于网络语言的段子,挺有意思的,他个人是反对网络词汇大流行的,主要是担心语言的传承性。不评判观点,单从脱口秀本身来看,不管是表演还是文本,个人都认为是值得四灯的,但是“大局观”罗永浩没拍灯,只得了三灯,惨遭淘汰。
吴星辰的担忧也是很多人的担忧,他们担心网络用语会减弱语言的传承性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还有就是会限制年轻人的表达能力。
但是,个人觉得大可不必如此慌张。怎么说呢?网络用语(包括表情包)作为根植于网络的一种语言,它是自下而上的一种表达,本就体现了网络交流环境所要求的“效率”“共鸣”“幽默”“个性”等等特性。
就像白话文之于文言文,都为语言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经过网络的发酵,有意义能引起绝对共鸣的就发展成常用语,如“给力”“颜值”“高富帅”等;没有流传价值的,自然会在快速迭代中消逝。
更重要的是,有些网络流行语跟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同步的,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社会现实,如“996”(应该还有很多,我一时想不起来)。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只要知道这个词汇的来源,就知道对应一个怎样的历史环境。
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场景,是一定要加以规范的,比如在课堂上、书面表达里,网络词汇不应该出现。在此基础上,就让正规语和网络语都自由发展吧,传承的归于传承,时代文化的归于时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