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的简史,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教材,因为:一,深入简出,内容丰富;二,成书于20世纪初,受伪艺术和资本影响较小。
一看书名就知道,本书的重点在于故事,对于作者在“艺术”上的观点大可不必吹毛求疵,特别要原谅他对中国艺术的狭隘、傲慢与偏见。
先讲我的故事:
过去我曾系统的接触过玉雕行业,有一次朋友带来两个绿松石貔貅,大小、外观一模一样,他告诉我其中一个是苏州的大师作品,另一个是一位工艺不错的师傅复制的,当然我很容易就认定出大师作品,他问我依据,我告诉他:“这两个貔貅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
还有一次我拿两个和田玉籽料给朋友看,问她哪个贵,她指出一个说:“这个感觉更顺眼”。
应该前期这样吧,好的艺术品就该:有生命的,顺眼的。
绘画:人民需要好故事
《蒙娜丽莎》衍生出想象力丰富的猜测,推理,让这幅画更加神秘也更加引人注目,每天涌入卢浮宫的人是冲着这副画的名气还是因为这皮笑肉不笑女人背后的故事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之所以说这个还是因为这副画在制作过程就已经有了故事:曾敲诈过米开朗基罗的15世纪社会评论家彼埃特罗.阿雷蒂诺说,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为了让这女人能在自己面前坐4年才画的如此之慢的。后来法国国王佛兰西斯一世以四千金币买下了这副作品。
自古至今都一个意思,被大神唾骂往往好于赞美。
建筑:房子是用来住的
哥特建筑一样是因为宗教扩张和战争带来的改变,别急着赞美这些彩色玻璃和小窗户,这是为了采光和防盗用的,对于这些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野蛮人和匈奴人,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艺术家那是相当不屑。
米开朗基罗的徒弟说:“这些哥特人对古典文化一无所知,独出心裁地搞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大尖顶、小尖顶、稀奇的装饰和多余的花边。这在追求简朴美的古代完全是多余的”
“Berroco”葡萄牙文解释是一颗形状不规则的大珍珠,珍珠生过病后就会长成畸形而不再美丽。“巴洛克”和“哥特”一样都带有讥讽之意。
无论如何,战争和宗教改革的痕迹最能以建筑的方式保留下来,特别是石质建筑。
记得大学专业课第一课老师就说,建筑有实用性、安全性、艺术性这几个主要特性。归根结底房子还是用来住的,只不过由哪些人或者哪些神来住却是由实力说话。
所以对待建筑,我们决不可过分装逼,无论是建造者或者使用者,甚至是观赏者。
音乐:屌丝的美好时光
海顿、贝多芬、莫扎特在生活上都比较拮据,但他们生活在一个变革期,那就是音乐的变革和政治的变革,这正是一个最适合艺术家创作的时代,一个有无限灵感和众多英雄的时代,一个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并付诸于行动的时代,好的时代就能成就大师,即使他们孤独、抑郁、苦逼。
贫穷限制不了大师的想象力。
最后说一个故事:
考古学家在惊叹史前人类高超的艺术造诣时也发现,那些壁画往往出现在山洞最暗处,这在欧洲、非洲及太平洋地区如出一辙,通过对山洞内部的动物和人类骨骼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动物造型的壁画是当时人们为更容易杀死猎物获取食物而举行的仪式。
应该是这样的吧?生存是人类共同的需求,而生存活动中的记录有的被称为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