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七年,五十多岁的马援因南方交趾徵侧、徵贰两姐妹起兵叛乱,奉诏南征。
当马援还在前线忙于四处搜捕余孽、抚境安民时,收到了一封从家里寄过来的书信。信中说道,他的侄儿马严和马敦在家里经常喜欢讥笑和议论别人,而且还喜欢结交那些游侠,这让马援很是担心。
因为,马援生平对于这种“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的行为,是:“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马援深深知道,两个侄儿此时正值青春期,在交友方面,稍有不慎就会被误入歧途。
回想起自己当初也像侄儿一样,幼年时父母就早早亡故,是几位兄长承担起了养育他的责任。他们曾教他学习《齐诗》。可是他却不愿意拘泥于这些章句之间,所以便早早的离开了兄长去边郡耕作放牧。
马援到现在还记得大哥马况对他的鼓励:“汝大才,当晚成。”
他知道这是大哥在鼓励他,以给他信心,所以,他也常常对朋友流露出他的志向:“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许多年以后,大唐才子王勃也在《滕王阁序》中也写下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名句。
可是,千年以后,当我们读这些奋进激昂的诗句时,却感觉处处透露出一股“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凄凉。
对于朋友,马援也时常仗义疏财,不计报酬。
当时,他在边郡耕作放牧几年以后,不仅身边聚集了几百个已经积下了数千头牛、马、羊,稻谷数万斛。但是最后他却将这些财产全部赈给了一帮兄弟朋友,并且说道:“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他不愿意做一个“守财奴”。
而马援也没有想到,一千多年以后,这个词语竟成为了那些爱钱如命之人的代名词。
此时,又正值王莽末期,四方兵起,马援成为了隗嚣的部下,并且很受器重。
后来,刘秀经过六年的东征西讨,已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东方,与西北陇右的隗嚣、西南巴蜀的公孙述形成了鼎足之势。
当时,刘秀已经称帝,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而公孙述则在蜀国称帝,其益州之地尽归公孙述所有。
出身于陇右大族,闻名于陇西的隗嚣,则左右摇摆,一直还没有想好依附于谁,于是派马援分别去公孙述和刘秀那里去探听虚实。
当马援见过公孙述的所作所为以后,便回来告诉隗嚣道:“公孙述只不过是个井底之蛙,而他却妄自尊大,您不如专意经营东方。”
他早就听闻刘秀才能勇略,胸怀豁达,有高帝刘邦之风,所以他劝说隗嚣不如选择投靠刘秀。
接着,马援又去洛阳拜见光武帝刘秀,当时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不得不说,马援不仅在相马方面有惊人的才能,在相术方面也有着惊人的智慧。
隗嚣当时虽然表面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归顺了刘秀,并将他的长子隗恂派去洛阳做了人质,可暗地里却又与公孙述相勾结。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当时马援以他的眼光来看,公孙述和隗嚣都不是一个成大事者之人,如果继续跟着隗嚣绝对是死路一条,于是,他选择跟着光武帝刘秀去平定天下,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后来,在攻打隗嚣部队时,由于马援熟悉那里的地形,于是他就创造了一个“聚米为山”的新型兵法大计。
就是命人取些大米来,然后在光武帝面前用米堆成了山谷沟壑似的山川形势,然后再在上面向众人分析敌方阵地的具体情况,以及军队在各道路上如何进退的计划。使得刘秀大喜道:“虏在吾目中矣。”
就这样,在马援的帮助下,隗嚣的主力军基本上已被汉军消灭。
而马援所使用的“聚米为山”,正是现代指挥员研究地形和作战方案以及演练战术使用最早的“沙盘作业”。
这时候,刘秀的皇帝位子终于坐稳了,只剩一些边疆之地时常有小股力量搞一些破坏。
而此时,大多数当初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也都选择交出了兵权,疏远名势,在家整饬家规,教养子孙。比如邓禹,比如贾复……
可是马援却英姿焕发,“老当益壮”,依旧活跃在战场上,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听说了两个侄儿在家里犯了他的“大忌”。
于是,便在百忙之中立即抽空写了一封家书寄了回去,就是史上有名的《诫兄子严敦书》。
信中他训诫两个侄儿:“背后莫论人长短,闲谈莫道国政非!”
还劝诫:“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他亲切地称呼小辈们“汝曹”,教育他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好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但嘴里不可说。”
后来,这一段话,被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去抚州赴任的路上,作为一句警句,将它书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书马伏波语》,送给了白云堂道士谭仙岩。
这一句警语即是:马伏波语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而口不可道也。”
马援还在书信中告诫两位侄子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但学习时要有选择性地学习。
同时,马援还从他们身边挑选了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个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学习的“正反面教材”。
马援认为龙伯高为人诚恳厚道、谦虚清廉,说出的话也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是值得他们学习的。
如果学他的话,至少“刻鹄不成尚类鹜”。
也就是说,画天鹅不像的话,至少还会像只鸭子。
可是杜季良这个人虽然豪侠好义,喜欢主持公道,但是又太喜欢乱交朋友。如果向他学习,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狗”。
意思是,学习杜季良,有可能会堕落为一位轻薄子弟,就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本来想画只老虎,却画成了一条狗。
所以,马援并不希望他们向杜季良学习。
马援以自己一生的经验,敦敦教诲两位侄儿如何做人,如何择友。
与其说,这封家书是马援对两个侄子苦口婆心的教诲,不如说这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政治智慧、修身标准以及为人处世之道。
然而,这封家书在此时,已为马氏后来的灾祸埋下了伏笔。
两军交战,家书肯定是避免不了要经过检查的。所以,这封信的内容理所当然也被许多人知道。
结果,这封信便被杜季良的仇人利用上了。
他们马上向皇帝上书控诉杜季良“为行浮薄,乱群惑众,伏波军万里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以之交结,扇其轻伪,败乱诸夏”。
这份奏折,不仅控告了杜季良的恶行,还连带上了刘秀的两个女婿梁松和窦固。
气得刘秀当即就将这两位女婿请到宫里去教训,并将马援的这封诫书拿给他俩看,以证明事情的真实性。
吓得梁松松和窦固连忙叩头求饶,直磕到头破血流,才让皇帝消了气。
所谓“游侠”,他们兴于战国,是一群重情重义、勇于救人急难,受人称赞的人。比如专诸、荊轲、聂政等。
但是发展到汉代时期,这时的“游侠”,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变了“味”。
他们虽然依旧好客厚施,豪侠仗义,却也经常欺凌孤弱,恣意妄为。有时候甚至还劫财掠货,独霸一方。
所以,此时的“游侠”在朝廷官员的眼里已经是“无赖之徒”的代名词。这也难怪刘秀会大发雷霆。
清代学者金缨在《接物》中说道:“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马援在信中告诫侄儿们不要妄谈是非。可是,他在信中细数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优缺点时,又何尝不是在论人长短?
致使梁安和窦固怀恨在心。
经一年多的浴血奋战,马援带领军队全歼徵则、徵贰敌兵,捷报传入京师,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马援又乘胜进击九真,扫除了叛军余党残部,至此交阯叛乱全部肃清。
为此,马援在当地立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
后来,这根铜柱也被人称作“马援铜柱”、“马援柱”、“马柱”。也成为了历代文人骚客在诗赋中经常提起的历史古迹。
马援在得胜归朝之前,还留下了一批将士在古代广西沿海地区与当地的土著民族“同为生聚”。而那些留下来的大批将士也与当地人进行了通婚,他们繁衍后代。
后世历史典籍称这部分人为“马留人”。
马援凯旋回京之日荣耀之极,刘秀不仅赐他兵车招摇过街,并许他朝见时位次九卿。当时,他的好友孟冀也前来迎接他,并向他祝贺。
可能是孟冀心疼他这位老友年岁已快过花甲,不忍心让他在外面奔波劳累。
又或许是这位聪明过人的孟翼,这时候已经听到了什么“风声”,于是好心劝马援功成身退,在家好好享受人生。
但是马援却豪气不减当年,大声说道:“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从此,这一句“马革裹尸”成为了众多英雄的至理名言。
原来,马援得胜回朝之时,早就听说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边,还想向皇帝请求去征战,并立下了“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誓言。
孟冀也只能无比钦佩地为他点赞说道:“谅烈士,当如此矣!”
果然,一个月以后马援又去北边征战匈奴、乌桓,一直到第二年才回来。
马援回来后就生了一场病,梁松前来探望他,并以晚辈之礼拜于他床下,马援却以是梁松长辈为由不做任何回礼。可梁松却认为马援这是目中无人,瞧不起他,于是在心里又添了一丝恨意。
建武二十四年,当武陵蛮(亦称五溪蛮)反叛消息传入京城时,震动了整个朝廷。
《南史.夷貊传下》:“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
更糟糕的是,刘秀所派遣的平叛军队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时候,朝廷急需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来扭转战局。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年已六十二岁的老将马援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请求带兵出征。
可是刘秀担心他年事已高,再也无法承受战场的艰险困境,于是便没有同意。
然而,马援却再次向刘秀请求,掷地有声地说道:“臣尚能披甲上马。”
刘秀只好让他试一试。
要知道,那时候将士们身上的盔甲起码有二三十斤重,此时马援却精神抖擞地穿着一身盔甲,威风凛凛地坐在马背上,洋洋自得地向皇帝展示着自己的雄风,真可谓是“烈士暮年,老当益壮!”
引得皇帝刘秀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说道:“矍铄哉是翁也!”夸他是一个有精神的老头。也同意了让他去武陵平叛。
马援离开京城的那一个晚上,与他的好友杜愔告别之时说道:“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这个时候马援仿佛已经感觉到了这次征战的危险。
他不怕战死沙场,因为“马革裹尸”是他毕生的志愿。但他害怕的是一些权贵子弟不会听从他的意见,特别难以调遣,这在战场上将是最致命的大忌。
因为,这一次刘秀配给他的中郎将是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他们全都是京城里的贵族子弟。
当时,马援率部队到达下隽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
经壶头山,路近,但山高水险,经充县则路远,道路平坦,但粮运不便。
以耿舒为代表的权贵子弟们建议从充县出发,而以马援的经验则认为打仗当优先考虑粮食,所以不如直进壶头,扼其咽喉。
因他们意见不统一,便上表请皇帝裁决,不过,最终皇帝还是同意了马援的意见。
但是没想到当时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都染上暑疫而死,就连马援自己也身染重病,部队顿时陷入了困境。
马援只得命令士兵靠近武溪河岸的山边凿成窟室,以避炎热的暑气。虽困难重重,但马援却一直壮心不减,常常拖着病体查探敌情。令手下将士大为感动,不禁热泪横流。
有一天,马援的门生爰寄生,在攻敌失利的情况下,吹起了一首哀怨的笛曲,马援听到以后,感慨万千,随口吟了一首诗:“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
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奈何却被毒疫陷于此地,马援忍不住仰天长叹,发此浩歌,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然而,军队陷入困境之时,耿舒这些贵族子弟,不仅不同马援同仇敌忾,反而写信告诉哥哥耿弇,将一切责任推到了马援身上。
说大家困在壶头都是因为马援用兵像西域的“贾胡”(读gǔ hú,指经商的胡人),到一处就止步不前,所以失利。而且还放马后炮,说:“这些后果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这口气,仿佛他耿舒就是一个料事如神的小诸葛。
当耿弇收到此信以后,便立即报告给刘秀,而刘秀也在不明白前方的真相下,立即派遣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
没想到梁松到达部队时,马援已病死。于是梁松便新仇旧恨一起算,干脆趁机诬陷马援。
刘秀大怒,命令立即追缴了马援的新息侯印绶。
所谓“墙倒众人推!”
马援一死,那些以前对他不满意的人,当然也包括窦固、杜季良之类,他们都开始出来说马援的坏话了。
就连当初马援从交趾拉回来的“薏苡仁”,也被他们说成马援“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之物回来,致使皇帝大怒。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薏苡之谤”。
马援最终践行了自己“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豪迈人生誓言,却给亲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悲痛和恐惧。
马援的家人根本不知道皇帝为何如此震怒,更不知道对朝廷如此忠心耿耿的马援究竟身犯何罪。
他们惶惧不安,就连马援的尸体运回来也不敢大张旗鼓地埋到马家祖坟,只能悄悄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
还有那些亲朋故友也不敢去马家吊唁,那情景,谁见了都觉得太过凄凉。
可怜马援戎马一生,替东汉王朝立下了如此汗马功劳,只因龙颜一怒,终究是“一腔热血付东流!”
葬完马援以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便一起到朝廷请罪,这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梁松和窦固在背后放冷箭。
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以后,先后六次含泪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刘秀这才同意他们好生安葬马援。
后来一直到永平十七年马援夫人去世以后,朝廷才为马援聚土为坟,植树为标记,建筑祠堂。
没想到南征北战的伏波将军,一生战功无数,最后却倒在了这些小人的口舌之下,这个教训不可谓不大。
马严、马敦至此以后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终成当朝名臣,被时人称为“钜下二卿”。
当马严知道窦固也参与了陷害叔父的勾当以后,于是劝马援夫人取消了堂妹与窦家的婚约,并建议将堂妹送进了宫里。
后来,马援的这位小女儿最终成为了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并被世人称为“汉代皇后之最贤者”。
也许是马援的言传身教吧,这位马皇后从小就博学多才,能够背诵《易经》,喜好读《春秋》、《楚辞》,最喜欢《周礼》和董仲舒的著作。
她还为东汉显宗皇帝刘庄编撰了《显宗起居注》。
这本书是历史上最早专门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著作。
而且,马皇后写史,比班昭补写《汉书》早了大约二十多年,因此她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女史家。
想起马援,你或许就会想起“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画虎类犬”……等成语。
但是,如果你以后想起“含饴弄孙”和“车水马龙”时,就会知道,这是出自于马援的女儿马皇后的口中。
正是因为马援的家风家训,才使得许多马氏后人谨遵教诲,出了诸如马严、马敦和马皇后等才华横溢的人物。
比如马严的儿子马融,就成为了东汉时期最著名的经学大师。
如今在华南大地、越南多地,还有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等省,到处都修建了伏波庙,以此来纪念这位东汉名将马援。
其中以广西横县的伏波庙规模及影响最大,入选“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后来,与马援相隔一千多年的王阳明,五十六岁时,也受朝廷之名前往广西思恩和田州平定叛乱。
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王阳明,在归乡途中去拜谒了伏波祠。
他突然想起了自己15岁时,梦中曾来过广西的伏波庙,拜谒了供奉在这里的伏波将军马援,而且还在梦中吟出了一首《梦中绝句》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没想到四十年后,他在平定广西叛乱后,也将像马援一样克死他乡,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相同。
王阳明说这是天意!
他拜谒伏波将军祠以后,写下了“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的诗句。
其实,也可以说,正是马援的“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和“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影响了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才使得我们中国华夏之地英雄辈出!
最后,以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来纪念这位英雄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