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交游的日广,越发觉得为人处世切不可随意卖弄,世上自己未知之事末解之理实在太多了,还是多听少说,不是十拿九稳就不要张口乱说,免得被人耻笑。
今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段故事,感触颇深。
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乃四川眉州眉山人氏,宋神宗年间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此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可谓古今第一聪明。但在当朝宰相荆公王安石先生面前三次被屈,自愧弗如,可见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一次是王安石书房桌上放有一篇《咏菊》诗,只写了两句未完,苏轼先是暗笑王安石江郎才尽,两句诗不曾终韵。念了一遍,又觉王安石写得不合情理,“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心想自己所见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焦干枯烂,并不落瓣,王安石岂不是错误了?因此兴之所发,不能自已,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哪知道王安石此诗所咏乃黄州之菊花,重九之后若遇大风真会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为了给苏轼一个教训,王安石奏请贬他为黄州团练副使,要让他自己去看看到底情形如何。等到苏轼偶然一日亲见菊花落瓣,直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方知王安石并非挟私报复自己,原来使我来看菊花落瓣,我倒错了,深悔自己才疏学浅,只有请求老太师海涵。
二次是说王安石遵医嘱需取长江三峡中峡之水泡阳羡茶防病健身,拜托苏轼从四川老家经过时顺便取些中峡水来。哪知苏轼坐船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及至要取水时船已到下峡,想回船去取,无奈当时条件逆水行舟几乎不可能,当地居民又说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一般样水,难分好歹,苏轼也以为然,何必定取中峡水?于是买了干净磁瓮,满满汲了一瓮,封固好亲自送到王安石府上。哪曾想王安石当着苏轼的面一试便说这不是中峡水,苏轼只好承认。王安石讲出一番道理来,《水经补注》里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根据我的病情欲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刚才看见茶色半晌方见,所以判断是下峡之水。东坡先生只得离席谢罪。
三次是说王安石知道苏轼犯下前二次错误并非有意为之,都是因为年轻人过于倚仗自己的聪明,以致疏忽大意而导致。所以要再给他一些教训,相约二人互相出题考问。苏轼先问,他从书橱中拣灰尘多处,料久不看,也忘记了,任意抽取一本,打开书卷,并无任何标记,随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要问下文是什么。哪料到话音未落,王安石便说出了下句:“窃已啖之矣。”正当苏轼感到困惑时,王安石又要他说出这句话的由来,苏轼不能作答。王安石便说,这本书也不是什么秘籍,如何就不晓得?这是一桩小故事,汉末灵帝时,长沙郡武冈山后有一狐穴,深入数丈。内有二只九尾狐狸,日久年深,皆能变化,时常化作美妇人,遇着男子往来,诱入穴中行乐。稍不如意,分而食之。后有一个叫刘玺的入山采药,被二狐所掳,夜晚求欢,枕席之间,二狐快乐,称为如意君。大狐出山打食,则小狐看守。小狐出山,则大狐亦如之。日就月将,并无忌惮。久后,露其本形,刘玺有恐怖之心,精力衰倦。一天,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求其云雨,不果其欲。小狐大怒,生啖刘玺于腹内,大狐回穴,心记刘生,问道:“如意君安乐否?”小狐答道:“窃已啖之矣。”二狐相争追逐,满山喊叫。樵人窃听,遂得其详,记于“汉末全书”。简单一句问答,王安石竟讲出这么一番大道理来,苏轼只好拜伏:“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晚辈浅学可及!”接着,王安石又出句求对,以观子瞻妙才。出得两副对子,东坡竟因地理气候不熟,一时寻对不出,只得谢罪而出。
王安石也晓得苏轼是个人才,虽然是三难苏学士,终惜其才,第二天奏过神宗天子,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
以东坡天才,尚然三被王荆公所屈,何况才不如东坡者!